下载此文档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接触这本书还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处于青少年的我很想看看前辈们的想法,所以开始看了起来,这本书是朱光潜于1929年3月在开明书店出版的。提到开明书店,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书店,可谓是在当时最光明的存在,而《给青少年的十二封信》也是其中的一个光芒。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青年,谁就是受信人,谁都应该读一读这十二封信。所以,我读的时候总有一种是写给我感觉,而且正是这种感觉使我越读越感兴趣。在这些信中,我能感受到作者朱光潜对我们少年的关怀。第一封信,谈读书。读书,在当时是多么的重要,在现在也是那么的重要。当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并不是说笑的,而是非常诚恳的。而且事实证明周来做到了。可见读书是多么的重要。而我们正是需要学会去读书。所以朱光潜先生提出“书最重要的是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对读书产生热情,在读书的过程中才会有思维的灵感。这样的一种书态度自会让我们爱上读书,这样的读书态度让我们不仅是在读书,而是在学习,从书中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与技巧。朱光潜先生用他略带风趣的语言给我们诠释了一种单纯的读书方式,让我们对有了新的认识。也正是因为他给我带来的这种新的认识,我才真正喜欢上了读书。有些人不读书喜欢找些借口,说着什么没有时间这种无聊的理由。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的多,但许多人的学问都是在忙中成长的。(我们看书不在于多少天可以看完一本书,即看书的速度;也不在于看书的多少,即看书的数量。而中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很多学生一味读死书。我们需要有所改变,不然的话读书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他所想传达的想法吧。后来两封讲的是动和静。动和静中充满了哲理。毕竟世界是由动静组成的。“流行语中又有“闲愁”的字样,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从前我很疑惑何以剧情愈悲而读之愈觉其快意,近来才悟得这个泄与郁的道理。一切道德学说都不免肤浅,如果不从“尽性”的基点出发。如果把“尽性”两字懂得透彻,我以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人性固然是复杂的,可是人是动物,基本性不外乎动……当你起劲打球时,你还记得天地间有所谓烦恼么?”一个看似很哲理的问题被他用很简单易懂的方法诠释了他自己的理解。第四封,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这个主题充满了时代特征。毕竟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没有那么多的社会运动。蔡孑民先生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两句话是当代青年人最稳妥的座右铭。然而现在一般青年的心理大半都还没根本改变。学生自成一种特殊阶级,把社会看成待我改造的阶级。这种学者的架子早已御人于千里之外,还谈什么社会运动?我觉得朱光潜前辈所说的这番话是切实的。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只会令社会更加混乱。所以我们需要清楚的认清自己,才不会被世界迷惑。我只谈一谈我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几封信,第九封,谈情与理。“理智指示我们应该做的事甚多,而我们实在做到的还不及百分之一。所做到的那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于有情感在后面驱谴。”看到这句话,我有些不知所措,毕竟我一直认为我的理性是大于感性的,但细细一想,我确实无法分清何为理智。也许潜意识里就有情感的推动。由情与理从而引出的是更加令我震惊的问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陈潇睡不醒
  • 文件大小23 KB
  • 时间20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