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课例研究体会六盘水市第二中学杨柳青提到课例研究,我很遗憾,也很庆幸。我遗憾的是我上班这六七年的时间里,竟然从未进行过课例研究。我将自己的教学工作简单化:写教案,上课,改作业。有时我也会对我上课的内容或课堂的情况有所感触,却懒于动笔。现在想想,这么多好的资源却被我白白浪费,后悔莫及。我庆幸的是我加入了名师工作室,我承认,一开始,我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进行课例研究的。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下面我将我学到的和正在学习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研究教材在以往的教学中,拿到一篇课文,我常常不会去想它在我们整个的高中课本中居于怎样的位置,也通常不会考虑它与高考的联系在哪里,本单元的目标是什么。觉得文章写得好,有意思,便多上节课;若枯燥乏味,讲讲重难点,分析分析情感主旨便结束。当我开始对课例进行分析以后我才知道:一篇课文,处于必修还是选修,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也不相同。所以教师要搞好教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首要问题是必须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有一个整体认识。认识不明确,教学方向就把握不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和落实。只能是盲目的干,被动的教。只有认识上去了,整体把握住了,才能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明确方向,做到纲举目张。所以在备课前,我们必须得先分析教材,抓住考点,有的放矢,才能完成教学要求。对学生学情的关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服务的对象。若不了解他们有什么,需要什么,教学就将是一团糟。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教学,不是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而是满足了多少学生的需求。就拿我上的两个班来说,从整体上,成绩不分上下,可是一个班气氛很活跃,学生特别喜欢回答问题,即便是错的,他们也会大声的答出来。这种班级,上课时往往让人感觉很热闹,心情很好,一堂课结束后,可能会让你生出成就感。可是到检测的时候,你才发现,一部分学生在上课时只是在随大流,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相反,气氛较沉闷的那班,上课时很少人回答问题,却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理解。除此之外,关注学生学情,了解学生基础,才能知道哪些该深讲,哪些可以略提。而这些,在对课例进行研究以前,我似乎很少关注。教学目标的有效设置以前,教学目标对我来说,只是教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地说就是一种摆设。是从网站或是教案参考书中拷贝下来的,或自己随意的填补上去的。没有去想它是否合理,能否达到。第一次的学员研修会,听了彭莹老师《高效课堂的实践》,我感触很深,我反思了以往教学当中的很多问题,尤其是教学目标的设置。在那以后的听课与写教案的过程中,我开始留意教学目标的指导性与可实践性。拿我研究的个人课例《虞美人》来说,它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三单元里的自主赏析的一篇课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学生在必修课本学习的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结合注解弄清诗歌内容。但部分同学的基础并不扎实,我考虑到这一部分学生的情况,所以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设定上,我从关键词句的分析理解上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进而体会诗歌情感。本单元诗歌鉴赏的目标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我便将把握诗歌节奏,反复吟诵作为赏析本词,体会情感的另一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解析关键词句,反复吟咏这样的目标便容易达到,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当然,在教学目标的有效设置这一问题上,我还有很多困惑的地方,比如,
杨柳青:课例研究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