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末书院改学堂王丹(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史专业,重庆400715)摘要:清末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书院的积弊也日趋严重,在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中,书院的改革势在必行。戊戌变法时期和新政时期的书院改学堂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关键词:书院改学堂教育近代化清末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书院官学化日趋严重,丧失了自主办学的精神,成为科举的附庸,自由的学术探讨精神也被扭曲,加上新式学堂的出现,书院的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要求和迫切的希望。光绪二十四年(1989年),熊希龄给陈宝蔑的上书中就说“时局日急,只有兴学育才为救危之法。??整顿书院,尤刻不容缓。此省先变,则较他省先占便利。此府先变,则较彼府先占便利。”[lj然而在甲午战争开始到戊戌变法的几年间,书院的改革普遍以对旧书院的改章办理为主。直到戊戌变法,光绪皇帝下令各省府厅州县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大小学堂,清末书院的改革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戊戌变法期间的书院改学堂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989年6月n日),光绪皇帝接受了维新派的改革主张,颁布“明定国是”诏,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正式开始,至同年八月初八(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为止,历时103天。期间推出了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一系列维新法令,书院改学堂就是教育方面的一项重要旨令。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1989年7月10日),光绪皇帝下令发布书院改制之上谕“前经降旨,开办京师大学堂,人堂肆业者,由中学小学依次而升,必有成效可睹。??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z]之后各省开始展开了改书院为学堂的活动。戊戌变法期间,书院的改革虽然有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戊戌变法只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时间短,并且包含了较多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理想主义色彩,变法过程中又遇到了守旧势力的阻扰和反抗,使得书院改学堂无论在程度上还是范围上都不彻底。归其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在书院改学堂的过程中,从光绪皇帝到维新派都十分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致改革从指导思想到课程设置上都保留了很多封建内容。其次,戊戍变法时间维持不过百日,很多官员特别是边远省份和内地偏僻地区的官员,还没来得及执行上谕,书院改制诏令就被废除了,因此影响甚微或没有发生影响。如贵州,地处边远,书院生徒“素习制艺”,认为“未便一概更张,而仅将学古书院改为经世学堂,延算学一个教习,择娴习西文西语一人副之,中学、西学每月面试。,,[3]。再次,诏令颁布之初,在思想上和办学设施的准备不足。就思想方面来说,戊戌变法期间,民众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旧的书院教育制度的不足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但要将书院教育制度彻底废除,并以新式教育代之,还没有在民众中达成共识。“当时会试举人集辈毅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4]。就办学设施方面来说,主要在师资不定。书院改学堂的核心是教学内容上的转变,而要想变成功则主要在师资。但正如山西巡抚胡聘之在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的奏折中提到的“晋省地方僻陋,风气未开,虽穷心中学者当不乏人,而兼通西学者殊难其选。欲多延西人教习,则需费过巨,现实无此力量”。[5I二、新政时期的书院改学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
浅谈清末书院改学堂.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