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什么是教学情境
一、首先我们来谈一下什么是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
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
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
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
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
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
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
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
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
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
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
二、为什么新课程的实施使创设教学情境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能力
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以下五方面来谈:
(一)新课程倡导要确立生成的、整合的、建构的、实践的课程观
,还是经验
旧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的”科学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占有,人的情感、
体验却被忽视了,人是不完整的。在后现代知识观下,知识不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为此,
对人的存在的关注才得以超越知识的权威。新课程吸取了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成果,提倡课程
不应当仅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应当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
教学不再是一个学生占有知识的过程,课程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境,
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帮助学生将知识作为探究的起点,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对话,
经过探究性活动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发展学生对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不断创
造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文化,真正将人从知识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
中寻求人的“自由精神”,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而是师生动态生成的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
看待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
是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
教学是其学校生命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发展
和成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
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
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
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而是整合的“文化资本”。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遵循着学科本位(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
由此带来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编制上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科本位、内容过多,量过大,程度过
深、过难。给相当一部分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压力和负担,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心。新课程要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强调课程的综合化,设置综合课程。新课程改变了目前课
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纵向持续、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根据新的课程功能的要
求进行了调整。新课程凸现了课程整体性和系统性,反映了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以及求
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我们每个教师应特别注意不能过高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
值,也不能仅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全面发展
上。教师在学校里也不仅仅是教书,而且是“教人”,是借助某一门学科,“教”一个完整
的、有着独一无二的生命的人。新课程要在实践中实现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人文的教
育文化的重建。教师必须知道课程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而是整合的“文化资本”。
(二)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应当是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以改变课程
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是新课程提倡
第一讲 什么是教学情境 一、首先我们来谈一下什么是教学情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