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结题报告小河九年制学校王萍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侧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教师满堂灌,学生埋头听,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辛苦,出现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考试必考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政治课改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突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构建以"情景、问题、假设、解决、运用"为主的新的活动教学模式?如何真正地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主线,为学生创设活动的空间和表演的舞台,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会学?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提出了课题《情景教学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根据政治学科及中学生的特点创设现实且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政治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受益,这是我们应研究及解决的问题。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手段、创设情景,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满腔热情地全身心投入教学,以自己的兴奋情绪去激励学生,以自己的主动性唤醒学生、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而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意识,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把教学带入乐思乐学、愉快和谐的景地,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不断步入新的景界,达到新的至高点,并获得愉快的享受、美的陶冶,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需要及自身实际,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运用教学媒体、采取教学手段,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多种情景,并以此为载体展开富有实效的情景教学,同时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营造、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让学生感到特别亲切、贴近的富有情绪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真正体现学科教学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角色,使情景的创设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课题及核心概念的界定:所谓情景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及情景教学自身所具有的与新课程理念相契合的特点,使得情景教学法在新课改课堂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本课题所涉及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情境”。“情境”字典中解释是情景,境地,“情”是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情由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本课题中是指在教学进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顺应的详细场景或气氛,在课堂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定的教育氛围、学习环境。 2、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情景教育的观念和主张一方面是在教育实践探索的肥沃土壤中逐渐形成的,另一方面又是在不断借鉴、运用许多科学的理论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的。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考察。(1)、体验式教学思想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应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外部刺激内化为主观感受的心理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新颖的情景,使情景与教材互相渗透、重叠组合,使教材的知识序列互为影响,贯穿始终,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感受。(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念20世纪70年代流行起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仅关注人的智力发展,还注重“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人本主义者提出了“适切性”原则,即课程要适合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状况密切相联。罗杰斯认为: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习潜能发挥的情景,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对自我的理解。学生则通过实际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3)、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育理论李吉林老师认为,情景教育首先在于充分利用环境,控制环境。情景教育就是通过多样性的教育活动形成多维结构的情景,以丰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教育源”,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情景教育通过创造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
结题报告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