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告状行为动机类型处理策略一、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到了中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争抢玩具”类的纠纷逐渐减少,“引起成人注意”“维护荣誉”类的纠纷与告状开始占主要地位。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中班幼儿常常向老师告一些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壮。比如:哪个小朋友抢别人的东西,哪个小朋友不遵守纪律,哪个小朋友扰乱别人的游戏等等。一般来说,幼儿的行为开始从“为我”向“为他“发展,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社会性需要开始加强。他们开始逐渐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注意老师对他们的良好评价。所以到了中班幼儿都特别注意表现自己。因此中班幼儿告状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同伴和成人的注意,特别是老师的注意。他们告状并不要求对事情的好坏作出反应,或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这时只要成人点一下头或是“恩”一声,他们就会感到心满意足。此外,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还有以下的特点:男孩比女孩有更多告状行为,也更多地成为“被告”;活泼外向型儿童较内向型儿童更爱告状,也更易成为别人告状的对象;在引发告状行为的原因中以“寻求保护”为主,这可能源于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心里、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幼儿在告状的行为上呈现出有无是非辨别型告状到有一定是非辨别型的告状。教育心里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告状动机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1、“检举揭发”类告状告状。2、、求助类的。3、为自己辩解的告状。4询问类的告状。5、追求自我表现的告状。二、案例描述与分析案例一:“检举揭发”类告状。李子豪,男5周岁,之所以关注他,是因为这个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从来不端正的坐在小椅子上,总是这边玩一下,那边走一下,嘴巴里老师发出声音,而且告状比谁都积极,总是说其他小朋友上课怎么样,自己犯错了总有理由。一次课间活动时,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到楼下玩大型玩具,规定是谁站的好久先去玩,于是大家都立正站好,当大部分孩子得到认可可以去玩,只剩下小部分因站的不好,不能去玩时,费子豪说:“老师你看李鑫亮没站好,我站的很好,我可以去玩了吧。”解析:这种行为不宜鼓励,更不能当着“告状”孩子的面批评另一个孩子。要防止幼儿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肯定或怀有嫉妒心理而乱告状,这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并且老师对这种告状行为及时纠正,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案例二:求助类的告状一次阅读时间,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同看一本书,有的自己选了一本书独自坐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看故事。这时候,亮亮突然很气愤地过来“告状”:“老师,《植物大战僵尸》的书是我先找出来的,小罗他不让我看。”小罗也不甘示弱:“书是我先拿到的!”两个人在老师面前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谁。我先安定了一下他们的情绪,接着,转过脸来对小罗说:“上次,你看《喜洋洋》时,宝宝硬是不给你看,你心里感觉怎么样啊?”小罗想了想说:“就会不高兴。”老师趁机说:“那你不让亮亮看书,他也一样会很难过的呀!你们两个想想办法,看看怎样才能让两个人都开开心心地看书?”亮亮和小罗听了,商量了一下,决定两个人一起看书,于是他俩就手拉手高高兴兴地坐到小椅子上看书去了。解析:亮亮是为了求得老师的公正解决纠纷,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经常会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和书籍等纠纷。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一方就会告诉老师,以求得老师的公正裁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观察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