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3、使学生从文中感受到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以及为共产主义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教学重点:理解叶挺将军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做出的选择。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含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了解背景,激发学习欲望(1)播放电影《烈火中永生》的片断。师:这是电影《烈火中永生》里的一个片断,受敌人严刑拷打的女共产党人叫江雪琴,大家都叫他江姐。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师:虽然江姐在狱中受尽了酷刑的折磨,可他并没有向敌人屈服,维护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尊严。师:据史料记载,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有两千多万的革命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有的在战场上流血牺牲,有的不幸被捕,很多同志就像我们片中看到的江姐一样,在敌人的监狱里忍受着酷刑的折磨。但是,他们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投降。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遗留下来的著作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诗《囚歌》。(2)板书课题——《囚歌》2、揭示课题:(1)从题目上看,这首诗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写的?(2)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叶挺。二、初读课文1、出示课件,让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课文录音。(随文识字)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3、课件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课前识字情况。4、再读课文,用金钥匙教给我们的方法,把你认为重要的词或不理解的地方,分别用“·”和“?”标出来。5、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句,师相机板书。三、研读课文,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1、分节读议课文。教学中依次讨论以下问题:(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师:作者把叛徒称作是狗,说明他从心里鄙视叛徒,看不起叛徒。你看得起叛徒吗?(3)“一个声音”指谁的声音?哪一个词形象的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师:叛徒的行径令人憎恨,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令人厌恶,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第一小节。(4)指导朗读第一小节。(5)叶挺对自由是什么样的态度?齐读第二小节。(6)如果把“渴望”换成“盼望”“希望”行吗?试着换一下,读一读,比一比。注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恰当。(7)叶挺希望得到的是怎样的“自由”?与第一节中的“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8)“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9)请同学们再读这一小节,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师:摆在叶挺面前有两个选择:要么当狗,从狗洞里爬出,成为叛徒,获取
《囚歌》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