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院(系):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专业班级:自动化0801毕业设计论文方向:综述题目:红外遥控技术研究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红外遥控技术研究摘要:本文是对红外技术各种文献的总结与表述,其中包括红外无线遥控技术的概念,发展,市场应用领域与编码方法。前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种电子信息技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包括信息系统技术微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这也包括红外线技术,红外线是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光线,最近二三十年来,初露头角的红外技术,在各个领域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开始应用到生产上,并形成了一门崭新的技术—红外遥控技术。红外遥控技术是红外技术、红外通讯技术和遥控技术的结合。红外遥控的特点是不影响周边环境、不干扰其他电器设备。由于红外线在频谱上位于可见光之外,所以抗干扰性强,具有光波的直线传播特性,不易产生相互间的干扰,是很好的信息传输媒体。红外遥控技术十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家电和其他电子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追求是使用更方便、更具智能化,红外遥控技术正是一个重点的发展方向。红外遥控是一种无线、非接触控制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信息传输可靠,功耗低,成本低,易实现等显著优点,被诸多电子设备特别是家用电器广泛采用,并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计算机系统中[1]。1红外技术的基本概念红外光又称红外辐射或红外线,它是一种人眼不可见的光波,是由物质内部的分子、原子的运动所产生的电磁辐射,是电磁频谱的一部分,其波段介于可见光和微波波段之间(~1000微米)。通常按波长把红外光谱分成4个波段:近红外(~3微米)、中红外(3~6微米)、中远红外(6~20微米)和远红外(20~1000微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就存在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其表面就会不断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的强度也越大。自从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F·W·Herschel发现红外辐射至今,红外技术发展经历了两个多世纪。从那时起,红外辐射和红外元件、部件的科学研究逐步发展,但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直到1940年前后才真正出现现代红外技术。当时,德国研制成硫化铅和几种红外透射材料,利用这些元件制成了一些军用红外系统[1]。红外技术发展的先导是红外探测器。1800年F·W·Herschel。发现红外辐射时使用的是水银温度计,这是最原始的热敏型红外探测器。1830年以后,相继研制出温差电偶的热敏探测器、测辐射热计等。在1940年以前,研制成的红外探测器主要都是热敏探测器。19世纪,科学家们使用热敏型红外探测器认识了红外辐射的特性及其规律,证明了红外线与可见光具有同样的物理性质,遵守相同的规律。它们是电磁波之一,具有波动性,其传播速度都是光速、波长是它们的参数并可以测量。20世纪初,测量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吸收、发射和反射光谱,证明了红外技术在物质分析中的价值。20世纪30年代,首次出现红外光谱以后,它发展成在物质分析中不可缺少仪器。40年代初,光电型红外探测器问世,以硫化铅红外探测器为代表的这类探测器,其性能优良、结构牢靠。50年代,半导体物理学、量子力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许多可用于红外探测的物理现象和效应,使光电型红外探测器得到新的推动[2]。到60年初期,对于1~3、3~5和8~13微米三个重要的大气窗口都有了性能优良的红外探测器。在同一时期内,固体物理、光学、电子学、精密机械和微型致冷器等方面的发展,使红外技术在军、民两用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红外技术的发展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60年代激光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红外技术的发展,很多重要的激光器件都在红外波段,其相干性便于移用电子技术中的外差接收技术,使雷达和通信都可以在红外波段实现,并可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大的信息容量。在此之前,红外技术仅仅能探测非相干红外光,外差接收技术用于红外探测,使探测性能比功率探测高出好几个数量级。另外,由于这类应用的需要,促使出现新的探测器件和新的辐射传输方式,推动红外技术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3]。红外技术的优点:(1)环境适应性好,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的工作能力优于可见光;(2)隐蔽性好,不易被干扰;(3)于是靠目标和背景之间、目标各部分之间的温度形成的红外辐射差进行探测,因而识别伪装目标的能力优于可见光;(4)红外系统的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5)成本低、速度快,而且带宽几乎不受限制。,是无线通讯技术的一种。红外通讯技术不需要实体连线,简单易用且实现成本较低,因而广泛应用于小型移动设备互换数据和电器设备的控制中,例如笔记本电脑、PDA、移动电话之间或与电脑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电视机、空调、VCD的遥控等。红外通
文献综述修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