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纪录片观后感《下南洋》是一部由周兵、祝捷和张华等主演的历史纪录片,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一起来看看吧! 01 每一帧都可见拍摄制作的用心,非常值得一看!历史资料收集得扎实,史料和数据的支撑让故事呈现得更真实;情景构建完整,讲述方式结合采访、史料、情景模拟,有代入感;画面语言生动精良,解说词精炼。总的呈现,有纪录片的真实美,也有艺术美!梳理一下收获表示支持。血泪南下历史在历代封建王朝末年,总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一部分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官员迫于生存发展等问题选择移居海外,东南亚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首选。而在当时(19世纪以前),还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东西方都处于传统帝国或王国形态,只存在“朝代”和“臣民”的说法。“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是基于共同认同感形成的体制,与此不同传统帝国的臣民被要求效忠的对象仅仅是朝代君主。因此,在中国大陆帝国道德伦理的长久历史中,南洋华人被当做背弃当朝统治教化的叛民。前去南洋经商的百姓在封建王朝统治者眼里更是地位低下的贱民,生命安危不值一提,若是潜逃海外的前朝官员,朝廷还会联合国外当局者斩尽杀绝。至殖民时代始,华人百姓由于身份特殊和数量庞大,在南洋接连遭到当地殖民者大规模屠杀,菲律宾、印尼在明清朝时期有几万华人在当地华人街被洗劫,而明清当朝统治者对此事的态度是漠然的,更别提追责的可能;一部分发迹后志在衣锦还乡抱献赤子之心的归国华人,朝廷官员对其的处置是发配边疆,没收全部财产,妻儿遣返南洋。南洋华人北望之心在当地孤立无援艰难求生,回国又是凄惨下场,这就是封建王朝和殖民时期华人的命运。殖民时代终于结束,南洋华人又遭遇了新的挑战,部分国家(如印尼)立足于本土的民族主义政客发布排华法案,限制华人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权利地位。为了消除他们的共同身份文化认同,不允许使用华文,不允许使用祖先延续的姓氏和名字,不允许过华人传统节日,违者逮捕入狱。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华人却能够仅仅依靠民间力量传承延续自己的文化传统,办地下华文学校、华人社团、华人报纸,为传承延续自己的传统文化保留生活习惯守望牺牲。尽管母国对南洋华人从未有过帮助,但是这些封建朝廷眼中的“叛民”最终的心理归宿,却仍然是母国。19-20世纪,随着国民观念建立,南洋华人抱着热忱和决绝参与国家的变革。从辛亥革命到抗战时期,大量华人青年归国从军,他们很多都是出生在南洋的华侨后代,许多人第一次踏上母国的土地,就是为了参加革命奔赴死亡。辛亥革命期间,广州黄花岗起义72人中,有29名是南洋华人青年。抗日战争期间,南洋华人每月筹款七百万元以上,一百多名菲律宾华人青年归国从军,空军驱逐机飞行员中,华侨几乎占了四分之三。广东空军从队长到队员,几乎都是华侨子弟。1939年广州沦陷后,滇缅公路成为当时联通国外的唯一生命线,相继十五批三千两百多华侨子弟自愿加入滇缅公路运输物资。列举几个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华侨子弟从南洋家里出发前留下的绝笔信,在参加革命前他们都未踏足过中国,个中情怀可以感知一二: “父亲大人膝下,儿是次参加敢死队之先锋,儿料必死无疑,伏愿大人恕之谅之。伏祈珍重,就此绝笔。”劳培写给父亲。“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林觉民写给妻子。“视死如归弟之素志,但求马革裹尸以为荣。”余东雄。无法想象一百年前,是怎样的家国情怀愿意让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甘愿为国家献出生命,而这个国家从未为他们提供过荫庇。南洋社会未来期待近现代南洋国家和中国不断的政治对立和价值冲突,让许多南洋华人在几十年间与家乡隔绝,持续的隔离会导致不知不觉地遗忘,“日久他乡成故乡,晨昏须上祖宗香”,是怎样一种纤弱但坚定的联系支撑他们始终如一的文化习惯。如今的许多南洋国家,已经恢复了华人的政治权利,恢复了他们庆祝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自由。希望他们能够不因种族而孤立,不再为身份而困惑,平等地享受公民权利,参与政治选举,自由地庆祝传统节日。在时代历史、国家政治的汪洋大海中,我们都是一粒浮萍,一粒浮萍应该充分理解其他浮萍在遇到困难的生存发展面前所做出的选择,他们曾经孤立无助,生存遇到挑战,或许是迫于生计,或许是政治追求不同,或许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总之,我们有共同的血缘、文化信仰,相似的面孔,如今在不同的政治体系、文化交融、宗教影响下,他们已不是中国人,而是新加坡人、马来西亚人、印尼人、菲律宾人……我们的曾经何其相似,当下又截然不同。看到每集纪录片片尾的感谢语都让我感动,贴在下面: 感谢所有为这部纪录片提供帮助与关注的南洋华人; 感谢南洋国家为华人提供的家园与梦想; 感谢所有华人先辈所创造的生活史诗。 02 缘由一次在网上看到的纪录片推荐和一次匆忙中的南洋之旅
下南洋纪录片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