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研究》2006年第2期认同理论:其结构、动力及应用译自WilliamBloom.(1990).“Identificationtheory:itsstructure,dynamicsandapplication”.InPersonalIdentit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p25-《社会心理研究》2006年第2期。(美)威廉·布鲁姆(WilliamBloom)王兵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本文主旨是阐释认同理论,指出认同是所有人固有的、无意识的行为驱动力。为了获得心理安全感,人们主动寻求认同;为了增进心理安全感(人格稳定和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人们主动保持、维护和提高认同。认同的这种驱动力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期和老年期。此外,认同可以为人们共享,其结果是具有同样认同的人往往会采取一致行动以维护和提高他们共同的认同。关键词:认同行为驱动力心理安全感一致行动一、引言本文的目的是阐释认同理论。通过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米德(eHerbertMead)、埃里克森(ErikErikson)、帕森斯(TalcottParson)及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的诠释,认同理论得以提出。本文的讨论首先集中于有关个体的心理学(thepsychologyoftheindividual),然后向外延伸到有关社会群体的心理学(thepsychologyofsmallsocialgroupings),直至有关国民社会的心理学(thepsychologyofmassnationalsociety)。弗洛伊德和米德对认同采取了同样的理论观点,这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基础。弗洛伊德和米德分别是两个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即内省的(introspective)或者说是分析的(analytical)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的(behaviourist)心理学。这是当代两个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但它们同时又互相对立。在大多数其他理论领域中,这两个人以及这两个学派的观点都相当不同;但在对认同的理解上,两者却找到了共同点。在对认同的研究中,埃里克森是最重要的学者。他的著作表明,令人满意的认同对于人格整合和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他清楚地说明了认同对于个人健康的重要性,而且表明了认同在人们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过程中具有动力的适应性特征。可以说,正是埃里克森使认同(identity)和认同危机(identitycrisis)这类概念成为当代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由于每一种认同都是由外部社会行动者(externalsocialactor)创造的;同个人的心理活动一样,认同也是一种社会行动。因而,如同对心理学家一样,对社会学家和社会理论家来说,认同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至少从涂尔干(Durkheim)以来,社会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团结(solidarity);在某种程度上,任何社会制度的“粘合”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个体使他们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可接受的行为模式内化(internalisation)。因而,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两个社会理论家帕森斯和哈贝马斯认为,认同是一个核心问题。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个体。为了建构理解人类社会行动的普遍理论,这两位学者付出了很大努力;在他们的分析中,认同的本质已成为一个关键因素。他们力图使自己研究认同的方法明确,而且得出了他们自己的看法,即认同是一种具有动力的人类需要;与此同时,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阐明他们自己的基本观点,以及反驳对他们工作的批评(这些批评认为,他们的模型明显具有静态的性质)。下面这一观点表达了从个体推论到总体的方法论上的能力:通过共同的认同,人们在相同的心理特征上联系在一起,而且会采取一致行动来保持、维护和提高他们的共同认同。因而,在某种环境下,拥有共同民族认同的人们往往作为一个单位而行动,并且作为群众运动而动员起来。认同理论不仅详细解释了这一共同心理联系的结构与动力,它也提出了社会与政治环境模式(thepatternofsocialandpoliticalcircumstances),这一模式有可能创造这种联系,并且引发与它联系在一起的保护和提高行动。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将认同理论直接用于对政治问题的分析。二、弗洛伊德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们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讨论和争论,其中一些争论还非常激烈。这种争论不仅存在于精神分析理论家与非精神分析的行为主义理论家之间,也存在于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弗洛伊德的追随者们已经分化为有着不同理论取向的许多学派,其中最有名的也许就是荣格(J
认同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