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茶陵派.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茶陵派1、茶陵派得名:成化到弘治年间的一个诗派。茶陵派领袖李东阳的祖籍在茶陵(今湖南茶陵),茶陵派由此而得名。茶陵派的主要成员有两批:一批是与李东阳同年中进士并同入翰林院者,主要有谢铎(太平人),张泰(太仓人)、陆釴yì(太仓人)、陈音(莆田人)等,另一批是李东阳的门生,即他担任乡试、会试考官和殿试读卷官时所录取的士子,以及他在翰林院教过的庶吉士,主要有邵宝(无锡人).石珤bǎo(槀ɡǎo城人)、罗玘qǐ(南城人)、顾清(华亭人)、鲁铎(竟陵人)、何孟春(郴州人)、储巏quán(泰州人)、陆深(上海人)、钱福(华亭人)2、茶陵派的诗歌理论(1)诗文有别。《诗》与诸经同名而异体,盖兼比兴、协音律、言志厉俗乃其所尚。后之文皆出诸经,而所谓诗者,其名固未改也,但限以声律,例以格式,名虽同而体尚亦各异。(《怀麓堂集》卷二十八) 在《沧洲集序》中他又说: 诗之体与文异,故有长于记述,短于讽咏,终其身而不能变者,其难如此。……盖其所谓有异于文者,以其有声律风韵,能使人反复讽咏以畅达情思,感发志气。(《怀麓堂集》(2)批评诗的理化与俗化。诗太拙则近于文,太巧则近于词。宋之拙者,皆文也;元之巧者,皆词也。“宋人于诗无所得”;“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批评欧阳修诗“视格调为深,然校之唐诗,似与不似,亦门墙藩篱之间耳”;批评苏轼诗伤于“快直”;批评黄庭坚诗‘筋骨有余,肉味绝少”。诗应该“贵情思而轻事实”,若“正言直叙,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读书之多明理之至者,则不能作。论诗者无以易此矣。彼小夫贱隶妇人女子,真情实意,暗合而偶中,固不待于教。而所谓骚人墨客学士大夫者,疲神思,弊精力,穷壮至老而不能得其妙,正坐是哉。“质而不俚,是诗家难事……至白乐天令老妪解之,遂失之浅俗”;“杨廷秀学李义山,更觉细碎;陆务观学白乐天,更觉直率,概之唐调皆有所未闻也”。他描绘当时的诗坛是“俗句俗字”充斥,恨不得以盛唐诗法“为之点化”。(3)主张学古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怀麓堂集》卷二十八《镜川先生诗集序》)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顾元不可为法,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耳。六朝宋元诗,就其佳者,亦各有兴致,但非本色,只是禅家所谓“小乘”,道家所谓“尸解仙”耳。李东阳

中国古代文学史-茶陵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新起点
  • 文件大小2.05 MB
  • 时间202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