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操作”让教学更有效.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操作”让教学更有效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过程,也是手与脑密切沟通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小学生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水平,他们还不能有意识地组织自己思维活动,并按照思维过程要求去剖析、综合、比较等,这就限制了他们认识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教材,加强学生操作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自主剖析,利用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抽象数学知识理解。这也符合新课改“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理念。一、在操作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教具直观演示或者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概念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首先,直接揭示体积概念,然后让学生拿出课桌里书包,用手触摸抽屉,再让学生把书包放回课桌里,用手触摸,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空间。紧接着出示一只空量杯,让学生观察量杯有一定空间,然后慢慢往里面倒水,量杯里空间被水占据了。学生在饶有兴趣触摸与观察中,对空间这个抽象词语有了感性而充分理解。在理解空间基础上,接着教学“什么是空间大小”。首先出示一个装满面团盒子,然后将一个长方体木块揿入面团里,有一部分面团被挤出来,这时发问:“这些面团为什么会跑出来?”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踊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原来面团所占空间大小被小木块挤占了,所以面团被挤出来。挤出来面团大小,就是长方体木块体积。二、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操作是智力源泉,是思维起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操作实践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在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过程中,学会剖析,学会思考,这样不仅掌握了新知,更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柱侧面积时,我先出示一个圆柱体(圆柱侧面围着一张纸),然后提问:“你能将圆柱侧面展开吗?”学生讨论后得出,用剪刀沿侧面任意一条线段都可以剪开,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学生按竖直方向剪,有学生按斜角方向剪。剪好后,让学生观察圆柱侧面展开图,讨论:长方形长或平行四边形底,就是圆柱什么?长方形宽或平行四边形高,就是圆柱什么?再追问:根据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你会计算圆柱侧面积吗?怎么计算呢?自己动手量一量所需要数据再计算。在这样反复操作中,学生不仅自主剖析出了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而且有效地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操作,在操作中引导学生创新。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激励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自己动手,积极剖析,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改变教材那种将两个完全一样三角形合拼成平行四边形常规推导方法,反其道而行之。首先让学生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三角形,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再引导学生据此猜想一个三角形大小与平行四边形大小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剪下三角形拼成与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行验证;最后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通过操作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通过激励学生寻找与众不同、独特剪拼方法,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操作兴趣。三、在操作活动中突破教学难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些教学上难点,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突破。例如教学圆面积这部分内容时,圆面积公式推导是教学

“操作”让教学更有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erterye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