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5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胆囊切除术的120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切口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心理应激状态。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肛门排气时间(±)d、卧床时间()d、以及HAMA评分、HAMD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缓解术后心理应激,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手术;负面情绪胆囊炎和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疾病,胆囊切除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常规切口下胆囊切除术有助于保证充分的手术视野,但也会增加手术创伤、影响术后恢复。近年来,随着微创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开始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来治疗胆囊疾病[1]。在下列研究中,我们比较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常规切口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将2011年5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①明确的原发疾病诊断,包括胆囊炎和胆石症;②符合手术指征,收住院后给予胆囊切除术;③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共纳入120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切口胆囊切除术,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34〜53岁、平均(±)岁,病程20d〜3个月,平均病程(±)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龄33〜55岁,平均(±)岁,病程20d〜2个月,平均病程(±)个月。两组患者人曰学资料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体方法如下:摆放平卧位后采用4孔法建立气腹,进入腹腔后充分暴露胆囊三角,妥善结扎胆囊管、胆囊动脉后切下胆囊并缝合胆囊床。,具体方法如下:摆放平卧位后于腹正中旁线做一8〜10cm的切口,逐层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由腹直肌旁进入腹腔,用拉钩拉开腹直肌和邻近的肝脏组织,充分暴露胆囊三角;仔细辨别并分离胆囊管、胆囊动脉,妥善结扎后切下胆囊并缝合胆囊床,注意不留死腔;冲洗后放置引流管,逐层关腹。、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肛门排气时间、卧床时间。,采用NRS量表评价疼痛程度,采用HAMA量表和SAS量表评价焦虑情绪,采用HAMD量表和SDS量表评价抑郁情绪。,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标准:P<。2结果1手术相关指标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观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