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知津—圣严法师.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22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2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27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学佛知津圣严法师总目录: 自序一、原始佛教二、佛教的伦理观三、怎样做一个居士四、怎样修持解脱道五、为什么要做佛事六、神通的境界与功用七、神鬼的种类八、佛陀的生灭年月九、僧人的姓名源流十、佛教的道场名称十一、正法律中的僧尼衣制及其上下座次十二、今后佛教的女众问题十三、作师授戒的资格十四、求度出家的条件十五、师父一共有几种十六、代刀剃度合法吗十七、比丘尼与八敬法十八、关于女尼的称呼十九、九众弟子的等次二十、什么叫做小小戒二十一、怎样礼拜与问讯二十二、偷盗五钱有多少二十三、俗人能看僧律吗二十四、迦那衣是什么二十五、僧尼应置产业吗二十六、百丈清规合法吗二十七、破和合僧怎么讲二十八、化缘怎么讲二十九、建寺做什么三十、“大师”考名三十一、“舍利”考原三十二、“龙象”考物附录:太虚大师评传自序这是一本新书, 是从“佛教是什么”、“佛教实用法”、“璎珞”的三本旧书中选辑而成。也就意味着这是那三本书的精华。那三本书, 分别出版于一九六四年及一九六八年。那些文章, 写成于山中掩关及禁足期间。由于当时的阅藏方向, 置重于根本佛教或佛教原始面貌的探究, 多半的工夫, 放在阿含部及律部, 这使我对佛陀化世的本怀及僧团生活的形态, 把握到了源头的景色, 以致嗣后当我涉及大小乘各宗派的思想之时,不再受一宗一派的模式所限,却能从各派的优胜处得到法益。个人虽不敢说, 这二十年来, 在法门有了多少进步, 然在不断地努力于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修正了自己的角度,立场未尝稍变, 表达的方式, 则自觉有了若干程度的调正。故趁这次选辑的机会, 除了文章的过滤,在文字上也略有精简。并且给“神通境界”、“神鬼种类”、“道场名称”等篇,附加了许多条注释。这二十年中, 由于此三本书中, 收有几篇适合许多读者口味的文章, 其初版又仅印了一千册, 故曾一再被人问及, 何时再版。也曾由程黄彩云居士, 将其中的两本, 分别于一九七九年及一九八一年, 各印了一千册, 分赠结缘。尤以原收于“璎珞”中的“怎样做一个居士”、“怎样修持解脱道”、“为什么要做佛事”的三篇, 本来就是为了单行大量印发的小册而写, 在国内及香港星马各地, 流通较多, 而我自己, 倒觉得那个阶段的其他各篇文章之中, 尚有不少篇的内容, 相当扎实, 它们是我写作“正信的佛教”同时期的产物, 也是为了相同的目的而写, 只是更加专题化更加深入了而已。因此, 本书的选辑, 可为读过“正信的佛教”的缁素大德,提供更多的佛教常识,名之为“学佛知津”。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三日序于台北北投农禅寺一、原始佛教原始佛教原始佛教的定义对于佛教思想史的分期法, 近代的学者之间, 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不过, 以一般来说, 可以分作两大类: 佛陀时代称为基础的佛教, 佛陀以后称为发展的佛教。基础的佛教,可以称为原始的;发展的佛教,则又分为第一期小乘部派佛教,及第二期大乘宗派佛教。小乘的思想,着重出家僧团在注解释义方面的努力。大乘的思想, 则重于佛陀本怀在精神理想方面的发挥。但此二者的渊源,均不出乎原始佛教思想的延伸。我们研究佛教, 若不追本溯源, 理解原始佛教, 光看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大乘的宗派佛教,往往就会误解佛教。乃至使你面对着三藏圣典, 感到莫衷所以而难以抉断和取舍。因为发展的佛教之中, 均已多多少少加入了历代古人的思想, 以及各个时代环境中的特殊成分。唯有研究了原始佛教,才能真正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之所在。佛陀及其教团(一) 出家以前的菩萨: 我们现在所讲的佛陀, 就是距今二千五六百年前生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佛陀是由行了菩萨道而完成的。尚未成佛的佛,通常均称为菩萨,此处是指释迦佛的最后身菩萨。出家之前的菩萨, 乃是一般人格( 凡夫) 的榜样。身为太子享尽人间一切富贵尊荣,这是人间福报的模范,自幼好学深思、博闻广识,文艺武功的造诣为当时之极致, 这是人间智者的模范, 对上事父母以孝敬, 对下蓄妻生子一如常人, 这是人间伦理的榜样。由此可见, 成佛的基础, 先要具备一般人格的条件。(二) 由苦行至成佛: 这一阶段的释尊, 是从一般宗教的信仰和实践, 而转为独创思想的过程。他由二十九岁出家, 苦行六年, 至三十五岁成道。最初修学印度神教的法门, 信仰梵天, 修禅定, 习苦行, 由信起修, 修禅定而达到最高禅境的非想非非想处定。继之, 修苦行( 持外道戒) 六年, 日食一麻, 以维生命, 形销骨立, 而不退心, 这确是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样了。修禅定,乃是印度传统的宗教行持法;修苦行(戒), 则为印度当时反传统的新兴宗教的行持法。释尊的学习过程是沿着历史的轨迹, 进入新的天地。最后, 他却体认到了, 光靠定和戒的方法, 不能真的达到解脱的目的, 于是主张以智慧的观照, 来冲破生死苦海的藩篱。戒、定、慧三学具足,才是求取解脱的唯一法门。低级的宗教, 止于

学佛知津—圣严法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2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87584515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