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思其风采追其踪.docx可以思其风采追其踪艺术是可以传情达性的,一个好的艺术品必定是创作者的人格和意识的反映。如果说浅绛瓷器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记录了那个时代,那么,一个创作者的众多作品也反映和记载了他本人。对于那些伟大的浅绛珍宝的创造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历史并没有给予他们很多的文字记载,我们只能从留存的作品中推断和追想他们的风采了。按照很少的史料的记载,“王廷佐,字少维,安徽泾县人。擅画人物、山水,亦工画猴。”河北张森先生对于王少维的生平和创作,做过细致的考证。他通过藏友、书籍、网络等渠道,找到20件作品样本,其中人物10件,占50%;山水人物8件,占40%花鸟2件,占10%,说明王少维擅画人物。从其中有纪年的16件作品看,同治十二年(1873年)2件,同治十三年(1874年)2件,光绪二年(1876年)4件,光绪三年(1877年)1件,光绪四年(1878年)2件,光绪六年(1880年)1件,光绪十一年(1885年)1件,光绪十三年(1887年)2件。其中光绪十三年两件均署“七十老人王少维”。光绪十三年之后再不见有纪年款作品。王少维的名号及印章款比较单一,多为“少维王廷佐”,或“王少维”,间有“三吴王少维”。印章为“王氏少维”、“少维”、“吴人”,没有发现“臣”字印。从频繁使用的“吴人”款来看,王少维祖籍可能是苏州一带,但各种资料记载都是安徽泾县。王少维的这些作品中署“御厂轩亭号者”8件,其中“珠山南之半弓园”3件、“珠山厂署之环翠亭”1件、“珠山东簏之静得所居”1件、“昌江公廨且安室”1件、“珠山之蕉荫轩”2件。这说明王少维是御厂在籍画师无疑。史海钩沉,是一件非常烦琐和困难的事情。笔者生性闲淡,做不了那样艰苦的工作,所以避重就轻,单纯就作品本身谈一些粗浅的主观感受。人们欣赏瓷器,着眼点因人而异。有人重在“瓷”,如瓷胎、釉、器型、窑口等等,有人则重在纹饰,也就是瓷器上的字画。“三分瓷,七分读”,这句话用在浅绛瓷器上尤其合适。浅绛瓷画是瓷器纹饰中的翘楚。品画内之境,察画外之意,当是浅绛瓷收藏者的至乐所在。浅绛名家洋洋大观,各有千秋,为笔者所喜爱的十数之多,而王少维作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其风神姿态,超然特立,卓尔不群,总是在不经意中让人倾倒,有他人难以企及之处。王少维,一个在浅绛画家中永远闪光的名字,他的每一件作品浮出水面,总是引起人们太多的倾倒和惊叹。反复品察王少维作品,有三点特别强烈的感受。其一,浓厚的写意味道和扎实的写实功底,毫无痕迹地统一在他的每一件作品之中,强化了王少维艺术世界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也许是整个东方文明的大环境所致,中国文人画一直把写意作为最核心的追求。对于写意之“意”:第一层含义是物象之大意,用以区别于工笔的具体细致;第二层含义是物象的精神;第三层是画家自己的精神移入,包括情感抒发、个性体现以及种种象征寓意等等。写意画要求“忘形得意”,重点在“意”。写意,应该是中国文人画的精髓所在。但是,过度地追求写意,就会蜕化成一种对笔墨技巧的玩弄,就会形成一种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文人把戏,从而降低作品的感染力。钱钟书把写意叫做“以减少迹象来获取意境”的一种方式,但是钱钟书所谓的“迹象”,毕竟是我们用来感知事物真实存在的依据。一旦这种“迹象”被减弱超过一定的界限,对“意”的表达必然要受到损害。但是王少维的写意却是建立在扎实的写实功底之上的。他的写意一方面依赖于酣畅
可以思其风采追其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