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doc流动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郭听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由此而产生的流动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一、流动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教育起点不公平就教育起点公平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就学权利平等,亦即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它指的是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利相对应的教育上的平等权利。我等权利方面规定“公民具有受教育的权利气其次是就学机会平等。虽然我等受教育的权利,但这只是一神教育平等思想的体现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为了使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得以实现,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就学机会。那么,流动儿童是不是像城市儿童一样拥有同等的就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孩了上学难"、“上不了学''已成为了许多进城农民工的一块心病,在我国各种适龄儿童中,流动儿童的辍学和失学问题仍比较突出。从宏观上来看,2000年进行的全国第玉..次人曰普查表明,%,高于全国儿童(包括农村地区儿童)的相应比例(%)。其中流动儿童不能适龄入学的问题尤为突出,46%的6周岁儿童没有入学接受教育,较高比例的流动儿童少年不能完整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动儿童少年离开了学校[1]。另据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对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城市流动儿童教育调查结果表明:%,近半数的适龄流动儿童不能及时入学。从微观上来看,各地的流动儿童入学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据武汉市的一项抽样调杳结果表明:%,其中,%,不仅低于全,甚至低于农村儿童入学水平[2]。而湖南邵阳的调杏表明:流动人口子女中15岁以下的学龄了女入学率只有70・8%,%的学龄子女处于失学状态[3]。另据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2年5月完成的调查报告称:北京流动人口了女中,小学阶段入学率为90%,而初中阶段仅为20%。有相当多数量的外来学龄人口面临就学困难或虽能就学但没有质量保障的不利处境[4]。上海市第六次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5岁以下的流动儿童中,在沪读中学和小学的人数仅占儿童样木总数的6().75%,%的儿童处于失学状态,其中12〜15岁的儿童中,%的未能在读[5]。另据统计:至2005年9月,北京市共有8万名流动儿童无学可上[6]。教育过程不公平就教育过程而言,流动儿童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也是不公平的。衡景教育过程是否公平,有两个参照标准,一是主观因素,二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的对待;客观因素是指资源投入,包括师资力量、学校外部的各种因素、学校内部的各种物质设施等。首先,从主观因素上来看,部分教师对流动儿童存在排斥心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借读”的身份,在各级学校中,流动儿童往往被视为特殊群体,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平等的待遇,这主要表现在,LI常生活、评优、评奖中时常受到不平等待遇
流动儿童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