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商务部国土资源部二 OO 六年七月— 2—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创举,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和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新时期进一步提高,更好地发挥其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制定本规划纲要。一、发展现状 1 、自 1984 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首批 14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十五”期末,全国累计批准设立了 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 5 个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其他国家级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国家级开发区”)。经过 20多年的艰苦创业, 国家级开发区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 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针( 以下简称“三为主、一致力”), 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现代制造业集中、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外商投资密集的外向型工业园区, 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十五”期间, 国家级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34. 51 %,对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以上。“十五”期末, 54 个国家级开发区(下同)共实— 3—现地区生产总值 8195 亿元, 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 %; 工业总产值(现价)达到 23377 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 % ; 工业增加值达到 5981 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 %;税收总收入达到 1219 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 % 。国家级开发区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 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例达到 10 %~ 30 %,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3 、外向型经济成效显著。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引进外资的重点区域,国家级开发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 亿美元。其中, 2005 年实际使用外资 亿美元, 占全国的 %。国家级开发区已成为跨国公司的投资热点, 截至 2005 年底, 国家级开发区内兴办的世界 500 强公司投资项目超过 1000 个。台商在一些国家级开发区投资比较集中, 促进了两岸经贸合作交流。国家级开发区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 2005 年进出口总额达 亿美元, 十五期间年均增长 %, 其中出口 1138 亿美元,年均增长 % ,占全国出口总额的 %。 4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国家级开发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产业聚集效应日益明显, 成为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市场循环的重要环节。国家级开发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生物医药、化学原料及制品、航空航天和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 在国内同行业中所占比重— 4—日益提高,逐步形成了我国现代制造业的核心集聚区。物流、软件开发、金融、保险、咨询与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也得以初步发展,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优势。 5、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壮大。“十五”期末, 国家级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达到 320 5个, 引进和建设研发中心超过 600 家, 财政投入科技创新扶持资金累计超 100 亿元。国家级开发区集聚了一批涉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航空航天、环境保护、海洋技术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200 5 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亿元,占国家级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 6 、土地资源利用高效集约。国家级开发区高度重视土地的规划、管理和利用, 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坚持滚动开发、少占耕地、有偿使用和工业用地为主的原则, 土地单位面积产出迅速增加。“十五”期末, 54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累计完成工业用地开发约 591 平方公里; 单位面积土地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为 亿元/ 平方公里,单位面积工业用地产生工业产值 亿元/ 平方公里,单位工业产值增加值率达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税收贡献率为 %。 7、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国家级开发区推进了管理体制改革, 探索了“管委会”的管理模式,提出并成功实践了“小政府,大— 5—社会”的管理理念, 率先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政企关系, 构建了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特殊
国家级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