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艺术毕业生看完会带给你决心彭德、朱其、吕澎、杨小彦、邱志杰等给美院毕业生的八封信雅昌网嘱我给艺术毕业生写一封信,这种文字有前辈对后辈励志之嫌。不妨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成长心得:如果在毕业后人生选择不定时,请记住:第一,一定要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第二,如果喜爱的事情很多,就从中选择最有天分的那一件事;第三,一旦确认这是自己最喜爱又最有天分的事情,至少坚持五年不动摇。至于这件事是否挣钱、或能否成功都不重要。理想主义依然很重要,心远才会走得更远。人生只需八个字:尽心尽力,听天由命。你们这一代与我这一代最大不同,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年代找不到出路,但也没有退路,所以唯有抗争才是出路;今天的时代依然没有太多出路,但有无数逃避痛苦的退路。如何不逃向避免痛苦的退路,可能是你们最大的考验。无论哪个时代,总是超常经历者战胜一般经历者。每一代人的胜出者,其核心仍然是谁能面对痛苦、孤独和虚无。你们都是毕业于美(艺)术学院,但请记住你们谁也不是学院派,中国的美术学院从未存在过一个学院派的课程体系,现有体系亦存在教育缺陷,缺乏文史哲训练,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艺术都缺乏系统的传授。因此,你们的毕业只是重新自学的开始。大多数美院毕业生都是既不通国学又不通西学,这不怪你们,因为你们的老师大部分也不通,这种状况自八五新潮以来没有根本改观。希望你们更多的人以后有志从事艺术教育,现在中国艺术的一切问题都卡在教育的先天缺陷,我愿意跟大家一起努力建设。朱其2011年5月16日美院毕业生,你们好!不要轻信老师中国师生关系,以学生独立品格的丧失为代价,自古如此。这是因为中国人一旦成为大学教师,知识结构随即开始凝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滞后,导致保守和偏执。因而你对他们的明智态度是敬而远之。你进了大学,表示你有了自主选择的平台,不必追随个别出色的教师,更不能轻信所有的教师,否则你的自由意志会一天天被销蚀。不要轻信教科书让你厌倦甚至反感的教科书,肯定不是好书。中国大学教材的通病,大都过时,艺术观陈旧,方法论老套。二是狭隘,视野不开阔,穿透力弱,即使不把你引向歧途,也会让你的境界变得平庸。三是无用,不少教科书同你的需要没有直接关系,也同艺术无关,比如英语和政治经济学。对于美院学生,还有十几门其他学问更加重要。不要攀比技法中国的美术学院,热衷于教技术而不教艺术,攀比手头功夫于是成为风尚。展览和奖励机制不断强化这种风尚,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对于用心的学生,获得熟练的造型能力不难。有的学生入学之前,手头功夫即已够用。应当抽出大量时间留意艺术和艺术之外的知识。知识无形,不容易显露和攀比,但会让你后劲十足并受用终身。要多读好书多读课外读物是自我塑造的前提。上网不如上图书馆,图书馆应当成为你心目中的天堂。如果你想当专家,可请本专业杰出教师和学者推荐书目;你想成为通才,五柳先生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和契诃夫《打赌》中的读书法可取。文学→历史→哲学→科学→杂书,是读书入门的捷径。有了上述铺垫,你会获得支配网络的能力而不会被网络支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的前提是怀疑一切。怀疑一切不等于否定一切,而是对常识、对共识的警惕和质疑。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你关注的对象,你的独立思考就不会变成孤家寡人的自言自语。独立思考会使你的好奇心得到升华,使你的灵感时时闪现,使你的独特品格得以显露,使你的艺术不同凡响。要自我确认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能把你的长处发挥到极致的人也是你。因而在追求艺术的同时,应当首先确认自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懂美术的人还是百里挑一的艺术家?你能吗?个人的成就不只在艺术,首先是人的魅力。艺术家都标榜我行我素,前提是不伤害别人;如果还能顺势成全别人,你的艺术魅力就会加上一个乘数。这六点如果做到了,即便你没有世俗的荣耀,也会是一个充实的人。彭德2011年5月4日写于西安美术学院亲爱的美术专业的毕业生:无论您毕业于哪一间美术学院,或者与艺术有关联的学院与学校,如果您的专业是艺术史论、美术管理、经营与策划,或是与艺术有关的其他专业,当您即将走进社会,一定会面临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和事业的选择。实际上,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不少同学从大三开始就已经在焦虑自己未来,的确,走进社会之前的心理状态是复杂甚至迷茫的。我们过去的艺术教育很少对学生的未来——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及如何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一一给予指导,结果,导致很多同学在毕业之后,遭遇到了不少本不应该遭遇的困惑。基本说来,每个人的命运应该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尽管社会的复杂性与生活的偶然性会改变我们的初衷,但是,一个具有明确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的意志和清醒判断的同学,最终是可以在这个社会站住脚的。从思想准备上,我认为有几点非常重要:1、确定自己的未来究竟要干什么。确定的依据应该在您过去在学校四年里的经历中去寻找,您是否愿意仅仅限于学问的研究,还是希望成为利用知识
艺术毕业生 会给你很多勇气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