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文本研习”专题教学设计
温岭市第二中学江奎
文本研习
主要是指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教学时力求紧扣文本,把立足点放在语言文字上,通过读、议、悟、讲等多种研读途径,扎实地读通,读懂,读深。
苏教版课文三种类型
经典性文本
一般性文本
辅助性文本
阅读教材选文的四种类型及特点
类型
内容特点
教学特点
定篇
经典作品、属课程内容、被指定的
解读应服从权威的定论,让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主要“引学生鉴赏”
例文
优秀作品、属教材内容(作品难度较高)、可替代的
学习文章本身包含的读写知识,以教师预设为主, “教学生鉴赏”
样本
优秀作品、属教材内容(作品难度较低)、可替代的
学习阅读过程中生成的读写知识,以学生生成为主, “帮学生鉴赏”
用件
普通文章、属教材内容、易替代的
利用文中的东西引导学生从事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
珍爱生命
文本研习
◎精神支柱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
◎生命之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美]海伦·凯勒
鸟啼/[英]劳伦斯
第一专题 珍爱生命
本专题通过“精神支柱”、“生命之歌”两个板块表达珍爱生命这个主题,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专题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富有哲理的句子体味理解文章内涵。
。
,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小说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
“精神支柱”板块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我与地坛(节选)》中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
《我与地坛(节选)》中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句加以品味。
。
。
·亨利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亨利的文学常识。
发展要求
概括《我与地坛(节选)》的“母亲”和《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贝尔曼”两个形象的共同性格特征。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地坛——史铁生生命中无言的母亲
1、史铁生在地坛思考了哪些问题?他为什么会突然之间思考这些问题?史铁生找到答案了吗?“怎样活”这个问题能一下子回答吗?文章中是怎样说的?
2、“我”的心路历程与地坛景物有何关联?三处地坛景物笼罩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他们分别呈现怎样的特点呢?为什么同一景物在史铁生眼里有不同的感受呢?地坛已经成为人化的自然,作者的心态有什么变化呢?
母亲——史铁生心中永远的地坛
课后“文本研习”问题2
史铁生“曾经给母亲出了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他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并从文中找出显示这一变化过程的语句。
1、“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是一个怎样的难题?
2、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3、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样一种深沉的母爱,儿子当时有没有深切的感受到?那么,史铁生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找出能显示这一变化过程的语句。
4、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写出他对母亲的理解?从母亲身上,史铁生读懂了什么?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内涵丰富的语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