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诊断与治疗指南(一)我们痛惜患者的逝去,也深知医学艰深,医路坎坷。随着高龄产妇的增加,合并症的增多,以前觉得孕产妇年轻身体好的观念该update了。妊娠特发性疾病是我们的专长,但是面对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我们依然是第一线的fighter,大内大外神内急诊医学与妇产科学一样应该时不时拿出来翻看,求人不如靠自己。北医三院的乔杰院长如是说我们并不希望看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医患纠纷不断消费原本已经脆弱的医患关系,让无数医生伤心抑或是失望透顶,而放弃这一职业,因为受害的仍将是患者。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精选UpToDate临床顾问的内容,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帮助医生学。是一种危险的高死亡率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有逐年增高之势。近年来,其诊断和治疗技术均发展迅猛。经食道彩色超声(TEE)、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等影像学检查技术使我们可以在疾病的早期作出准确的诊断,腔内隔绝术(EVE)的丰富了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手段并且使手术的创伤减小,安全性增加。为了指导新技术的应用普及,使该疾病的诊疗疾病能够在我国快速、规范的发展,学组根据国内外经验提出一套完整的、与现代新技术相适应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供国内同道参考。遗憾的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均缺乏关于主动脉夹层内治疗的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因此本指南暂以学组内专家的共识为基础。主动脉夹层是指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并造成动脉壁的分离,是最常见的主动脉疾病之一,年发病率为5-10/100000,是腹主动脉瘤破裂发生率的2~3倍,死亡率约100000,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5:1。常见与45-70岁人群,男性发生平均年龄为69岁,女性发生平均年龄为76岁,目前报道最年轻的患者只有13岁,尤其好发于马凡综合征患者,在40岁前发病的女性中50%发生于孕期。从发生部位上看,约70%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20%位于降主动脉,10%发生于主动脉弓部三大血管分支处。病因学略病理学一临床病理学1分型主动脉夹层的分型的根据是夹层内膜裂口的解剖位置和夹层累及的范围。其中使用最广泛和最着名的分型是1965年DeBakey等人提出的三型分类法:I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自升主动脉到降主动脉甚至到腹主动脉。Ⅱ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仅限于升主动脉。Ⅲ型:主动脉夹层累及降主动脉,如向下未累及腹主动脉者为ⅢA型;向下累及腹主动脉者为ⅢB型。1970年,Stanford大学的Daily等人提出了一种更简捷分型方法,StanfordA型相当于DeBakeyI型和Ⅱ型,StanfordB型相当于DeBakeyⅢ型。近年来,随着腔内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使得Stanford分型与临床手术方法关系越来越密切。2分类Ⅰ类(典型的主动脉夹层,即撕脱的内膜片将主动脉分为真假两腔)?主动脉夹层发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主动脉内中膜撕裂(通常撕裂起于中外膜之间),所形成的隔膜将主动脉管腔分为真假两个腔。由于两腔压力不同,假腔周径常大于真腔,真假腔经内膜的破裂口相交通。夹层病变可从裂口开始向远端或近端发展,病变累及主动脉的分支时可导致相应并发症的发生。Ⅱ类(主动脉中膜变性,内膜下出血并继发血肿)由于主动脉内外膜弹力系数不同,加之主动脉中层变性等综合因素,易造成主动脉壁内滋养动脉破裂出血,并继发壁内血肿。影像学
主动脉夹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