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静脉穿刺深静脉穿刺相对禁忌证: 有出血倾向者局部皮肤有感染者躁动不能配合者重症肺气肿及呼吸急促者外套管针直接穿刺法: 成人用 14~16 号、儿童用 18~20 号 Seldinger 技术锁骨下静脉穿刺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 1 肋的外侧缘呈轻度向上的弓形,长 3~4cm ,直径 1~2cm 由第 1 肋外缘行至胸锁关节的后方,在此与颈内静脉相汇合形成头臂静脉锁骨下静脉的前上方有锁骨与锁骨下肌后方则为锁骨下动脉前斜角肌将锁骨下静脉和锁骨下动脉隔开下方为第 1肋, 内后方为胸膜顶锁骨下静脉下后壁与胸膜仅相距 5mm 体位 1. 平卧,最好取头低足高位, 床脚抬高约 15~25 度,以提高静脉压使静脉充盈。这一措施同时保证静脉内的压力高于大气压, 从而使插管时不易发生空气栓塞的危险, 但对重症患者不宜勉强。 2. 在两肩胛骨之间直放一小枕, 使双肩下垂, 锁骨中段抬高, 借此使锁骨下静脉与肺尖分开。 3. 患者面部转向穿刺者对侧, 但头部略偏向术者, 借以减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的夹角, 使导管易于向中心方向送入,而不致误入颈内静脉锁骨下路: 1. 穿刺点: 锁骨中内 1/3 交界点下 1cm 处 2. 进针:针尖指向胸骨上窝,针体与胸壁皮肤的夹角小于 10° ,深度 4 -5 cm 3. 插管深度:左侧不宜超过 15cm ,右侧不宜超过 12cm ,以能进入上腔静脉为宜。锁骨上路 1. 穿刺点选择:在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 处进针。以选择右侧穿刺为宜,因在左侧穿刺容易损伤胸导管。 2. 进针方法:穿刺针与身体正中线呈 45° 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呈 15° 角,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且边进针边回抽,一般进针 2~3cm 利弊: 在穿刺过程中针尖前进的方向实际上是远离锁骨下动脉和胸膜腔的方向前进。所以较锁骨下路安全,且不需经过肋间隙,送管时阻力小,用外套管针穿刺时可直接将套管送入静脉,不需要用钢丝导入,到位率较高。也可以经此路径放置 Swan-Ganz 导管和肺动脉导管,或放置心内膜起搏器。很少发生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情况。但由于进针点位于锁骨上窝,导管不易固定。 3 颈内静脉穿刺起源于颅底,位于颈内 A 之后, 沿颈内 A 和颈总 A 后外侧下行, 全程均被胸锁乳突肌覆盖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中部位于胸锁乳突肌两下组成的三角之后下部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之后体位: 病人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起,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仲展,面部略转向对侧。前路法 1. 穿刺点: 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 锁骨上 5cm), 向内推开颈总动脉, 旁开 ~ 2. 操作者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 3cm , 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并向内侧推开颈总动脉,在颈总动脉外缘约 处进针 3. 进针:穿刺针与皮肤呈 30° ~45 ° ,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中内 1/3 交界处前进 4. 常在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颈内静脉 5. 此路进针造成气胸的机会不多,但易误入颈总动脉。中路法 1. 穿刺点: 在锁骨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 锁骨上缘约 3cm 2. 进针:针干与皮肤呈 30° 角,紧靠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进针,
深静脉穿刺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