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
概念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脏基本功能:
排泄代谢废物
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
内分泌功能
慢性肾功能衰竭
定义:
各种原因造成肾脏慢性进行性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从而呈现氮质血症、代谢紊乱和各系统受累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
病因:
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泌尿系统病变能破坏肾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者均可引起肾衰
最常见的原因:
国外: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多囊肾
国内: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梗阻性肾病、多囊肾、狼疮性肾炎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 in the United States
终末期肾病的现状
终末期肾病的年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
美国2000年统计有37万尿毒症病人,至2010年,预计将达到66万人;
中国每年发病人数估计为12万人,目前约有100万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随着社会发展及疾病谱的变化,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将逐年增加。
发病机制-肾功能恶化的机制
肾小球高滤过学说:
20世纪80年代由Brenner提出
5/6肾切除后,残余肾脏存在单个肾单位三高现象-三高学说
高滤过-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高灌注-血浆流量增高
高压力-毛细血管跨膜压增高
肾小球高滤过是促使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原因
发病机制-肾功能恶化的机制
肾小球高滤过学说:
主要机制是残余肾单位入球动脉较出球动脉动脉扩张更加显著
三高结果:
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系膜细胞和基质显著增生,肾小球肥大,硬化
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诱发血小板聚集,导致微血栓形成,促进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尿蛋白增加损伤肾小管间质
慢性肾功能衰竭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