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系统部分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
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
三个操作要求:
确定知识目标。
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叙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的学习,能说出……”,“通过……的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 “教会学生……”等表达方式;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通过收集资料”“通过观看影片……” “通过本课学习……”;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可测量、可评价的。如知道、归纳、列举、感受、参加等等;表现程度指学生学,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比如自己以前写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材第三目(行为条件),能够背写出(行为动词)鸦片战争
的起始时间(表现程度),了解(行为动词)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表现程度)。
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南京市潥水县教研室的周红英老师把《中华文化的勃兴(二)》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学生能了解思想家老子及其辩证法思想;学生能了解“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列表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形成利用图表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解释历史现象,并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通过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及诸子百家的相关资料,编讲历史故事或编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景,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学生能通过列表归纳、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理解和运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言论,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学生能感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是什么?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
学习思维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