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玉器作为上层建筑垄断的享用资源,玉器的制作体现的是当时社会最高生产力水平。其器型纹饰的变换, 又反应了统治阶层的审美标准的变化, 同时也代表整个社会的审美标准的取向。以龙为题材的玉器是统治阶层的精神思想最直接的反映。此外“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这种民族图腾又是如何产生演进的, 在历史各个时期的玉器上都有很充分的体现, 并延续至今。所以对这一玉器题材作深入的剖析和探讨对研究春秋玉器是必要的。玉器从商周发展至春秋,这种传承关系是很明显的,从早期新石器大量用于祭祀活动的玉琮、玉璧自商周渐趋减少, 或功能渐趋失去, 到西周中期, 其主要功能多为规范行为和等级的礼器, 玉器的发展逐渐进入“王玉时代”, 其功能有了规范阶级等级象征的意义, 从出土的西周玉器来看, 纹饰龙纹造型基本有统一的规范, 工艺也以斜砣工或双阴线工为主, 各地区出土件的风格加工工艺大同小异, 似乎在制作上都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是制玉人不能逾越的。以此对照来看春秋时期的出土玉器,我们就会发现这一时期以龙为题材的玉器明显出现了很多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装饰纹饰的多变性:突破了西周玉器龙纹饰的程式化模式,各地出土玉器龙纹饰的图案有明显的差异, 这也许是受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影响, 割据诸侯有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标准要求所造成的。装饰纹饰的渐变丰富,自商周演变渐进的“ C”型龙型题材,双龙璜,双龙形珮等, 纹饰更加丰富。并精心提炼, 变得图案化, 概括化, 同时出现更具抽象概念的几何图案来表现。加工工具的多样性:通过对这一时期出土玉器加工痕迹的观察, 不仅有西周主要的斜刀工具的遗留加工痕, 有现在有些学者提出的用砾石刻划的加工痕, 还有出现典型的直砣加工痕迹, 也就是其后千年所用于玉器加工的主要工具——砣机。而且都有一定数量的发现,不仅仅是个例。工艺表现的渐进性:从早期多是平面玉器表面琢饰阴线图案,有单阴线, 双阴线等渐进变化出压地起突的浮雕工艺的出现, 为其后战国玉器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地区风格的差异性:从陕西、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的出土器来看, 这些原属秦、齐鲁、虢、晋等诸侯国的玉器, 艺术风格差异明显, 审美取向明显不同。下面我用几件出土的龙为题材的玉器为例,来更直观的分析和探讨一下: 为了了解的全面,所选举的图例是有时间的跨度,地域上也有拉开距离。图 1 图1 这件龙形玉佩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春秋时期属西虢状,呈“C”形状, 龙首宽大, 鼻上卷, 下唇及颌部涡状旋转,头顶起脊。纹饰特点: 阴线勾勒出纹样,斜坡明显,运用斜刀工艺,阴线有粗细两种, 这件玉器秉承了西周玉器 C 龙的风格图 2 图2 龙首由五部分元素构成: 分别是,眼,鬣, 鼻及嘴上唇部, 起脊, 嘴下唇及颌部, 下面分别阐述它们的造型特点图 3 图 3 其眼眼部的造型: 眼部用双阴线来表现,勾勒出轮廓,带有一面坡的特点。承接了西周工艺的表现特征如:多用斜刀法,饰纹有斜坡感,用双阴线,形制为椭圆形, (这种眼的表现方法自商周都有)有明显斜刀接转的痕迹,给人一种圆中寓方的感觉。图 4 图 4 鬣(音 lei )的造型用单阴线勾勒出,并与外轮廓结合表现出鬣的形状,还留有菌状的形态,( 俗称: 蘑菇角)( 其实这形态是鬣或是龙的犄角亦或是龙的耳这里就不做探讨了,这里我们姑且以鬣来称谓) 图 5 图 5 龙顶起脊的造型: 用单阴线加工,延外轮廓勾勒出起脊,呈“人”字形状图 6 图 6 鼻及嘴上唇部的造型: 沿外轮廓用双阴线勾勒出,并上部翻卷处收束下部与颌部共用一个图形元素图 7 图 7 嘴下唇及颌部的造型: 用单阴线沿外轮廓边勾勒到末端翻卷收束整体上而言,这件玉器还是西周风格比较显著的,也体现春秋早期玉器还是继承和保留了西周玉器的审美标准和取向, 也许还有西虢国在地理位置离周王都较近, 西虢国国君又是王室宗亲的缘故, 自然遵从周王朝的礼仪和规范。图 8 图 8 这件玉佩出土于山西省闻喜县上郭 55 墓地春秋时期属晋国管辖纹饰特点: 双阴刻线勾勒出纹样, 基本纹样元素为“回”型, 从中可以看出图案经过了概括和简练,有几何纹饰化的趋向。
春秋时期玉器龙纹饰的演变浅析_图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