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了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运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有两种情况:
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因而量的数量不同;
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确可能相同。由此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情简介】《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是在一上《比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有些难,而且必然会出现学生认知能力差距较大的情况。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学生出错率较高,一方面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少,另一方面是部分孩子在刚学时不能把对厘米、米的表象建立与物体对应。画线段时对于精确度的把握,特别是两个端点的处理,学生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预设(师生活动)
阶段目标
课后反馈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
由实际生活情境导入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发现自己测量结果的不同。
二、 自主探究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让大部分学生知道1厘米有多长,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1厘米。
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