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中国科技史上璀璨的明星裴聪健 PB04000612 中国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它在古代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有目共睹,即便是在现代也堪与西方科技相抗衡。中国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从最初的经验知识开始,经过长期的积累,逐渐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并最终发展成为一套系统的医药理论。中药起源于人类最初的医疗活动。传说神农氏是中药的创始人,据说为了找到能治病的中草药,神农氏尝百草,甚至一天中毒七十多次。这虽是神话,但也反映出我们祖先认识药物的艰辛历程。关于中医最早的记载是商代的甲骨文,殷墟出土的 10余万片甲骨中有 323 片与疾病有关,包括内、外、妇、儿等 20多种疾病。中医药学的特点从产生以来,我国的中医药学便具有许多独特的内容和特点。首先,中医药学有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知识是根据对疾病的认识、对药物的自然属性及其在人体内的作用概括出来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阴阳五行学说。现代的人听到这个概念时也许会认为是玄学、不科学的,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战国时期。古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思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哲学,而阴阳五行学说正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宇宙是由木土金火水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是由这五种物质“相杂”和“相和”化生的,五行“相生”、“相克”便是宇宙间事物普遍联系规律的基本法则。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人们对自然现象规律的总结,它本是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但被祖先们借用来认识人体的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这便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举例来说,中医上以木代表肝、土代表脾,五行中有木克土,所以肝有病往往会影响到脾,这一点在现代医学也得到了证明。由此可见,中医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它是和中国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其次,中医的另一个的特点就是“辨证论治”。中医治病,常用手法是“望、闻、问、切”,这些手法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的——辨证。首先要解释一下何谓“证”,任何健康失调都会出现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等。西方医学通过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将症状出现的原因归结为病,并研究引发病的根本原因;而中医则通过长期以来对症状的观察研究,把某些综合症状归纳为“证”。证不同于病,它是人体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肺腑功能、阴阳平衡的状态被破坏后形成的表现,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失常的状态。“证”也有分类,依据中医学理论可以分为六经辨证: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所以,中西医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中医辨证,西医辨病。具体地说,中医认为治疗病人的最终目的是把病人的证(也就是一系列症状)消除,而西医认为最终目的是把病人体内的致病因子消灭。目的的不同会导致过程的不同,举个例子来说,冬天的感冒病人和夏天的感冒病人,他们的病原体是相同的,但是症状有所不同。如果他们去看中医,那么他俩配的药一定不相同;如果他们去看西医,那么医生开的药很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说,中医是辨证论治,任何方子都只是针对“证”而非我们常说的“病”。除此以外,中医药学还有独特的制药用药法门。古人在治病过程中,积累和总结了对药物加工改造的独特方法,称作“炮制”。中药的炮制方法极其丰富, 大致分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中药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