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思”习”行"学习法
被世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 其为人处事之道笔者略知一二,其它闻知甚少。今
年初,笔者有幸在学校开展 儒家校园文化建设中,承担了学校读经教学,借机系统研读了〈〈论 语》及有关孔子的书籍,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论语》的博大精深,孔子的圣贤 智慧。孔子一 生倡导善“礼”的德化社会与崇“仁”的德化人生;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公冶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的“忠恕之道”;
阐明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等给我 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他提出了诸多的教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学”(博学多问)“思”(学 思结合)“习”(学习结合)“行”(学行结合)等学习方法给我留下诸多启示,笔者论述 如下:
一、“学”:博学多问
“学”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孔子特别强调博学。他说:“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路》);“多 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
货》)。显然,孔子认为博学应包括多问、多闻、多见、多识。我们可以知道,这“四多”
就是孔子认为博学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善于从自己的感觉或前人的经验中去获得知识,才 能达到博学的地步。
笔者统计过〈〈论语》一书中提及“闻”字共有 59处,论及“见”字共有 67处,从这些数字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个重视多闻、多见的人。他说的“博学于文”的“文”,在当时主要是
指古代历史文献,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之文,按现
在的理解“文”就包括文学、历史、礼仪、音乐理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孔子认为这些知识分属于不同的学科,有区别,又有联系,倘若只知其一,不知其他,势必 孤陋寡闻,难成学业与大事。我们从他不仅精通诗书礼乐,喜谈〈〈周易》,而且对夏、商、 周的天文历法等都有所研究,知道孔子是一个博学大师。
孔子坚信博学多问是求知的有效途径。他“入太庙,每事问”,处处留心学问,不仅虚心求
教、态度诚恳、恭敬庄重,而且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以
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国古代多
问善思的典型不胜枚举,如 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著名诗人屈原就是一位勤察多问的学
者,他在〈〈大问》一书中,一口气提出 178个为什么,可见观察之细。明代学者黄宗羲则认
为: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塞丘 学案》),他把学识与多疑多问的辩证关系讲得入木三分。
其实,随着社会的开放,信息的横流,“博学多问” 在如今更具有现实意义。如果我们老
师自身浅薄、胸无点墨、不学无术,岂不是床底下放风筝?很难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
如果学生知识狭窄、 见识短浅、话不成句,那么怎么继续学习,怎么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从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学而》),发愤忘食,乐 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学习志气,再到人人仰视的李白“吾五岁诵 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奇书”的学习锐气,
孔子“学”“思”“习”“行”学习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