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课题结题报告.doc连云港市教育科学规划
2013年度“个人课题”
结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高效课堂建构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立项时间: 2013年1月17日
课题类别: 市级个人课题
课题负责人: 李春宁
单 位: 赣榆县赣马第一初级中学
高效课堂建构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作为新 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 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但在建构式课堂教学观察过程中发现,很多小组合作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 小组、学生之间没有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探讨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 员完成任务进行总结和评价。盲目的追求形式主义,淡化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 究,直接的后果就是教学质量的下降,从而产生了教学中各种各样的不和谐现象。
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研究,创设适切的课堂环境,营造适合学生个 性化建构的课堂生态,让学生主动建构、自主内化,互教互学,共同提升,尊重 和倡导学生有不同的进步与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 理需求,符合课改精神,有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也有利于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在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建构式课堂理念结合小组合作的精神贯穿于我 的课堂教学,形成了特有的、适切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活力,更 能突出教学的实效性。正因如此更加坚定了我对建构式课堂的认可,只要能在课 堂中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贯彻起来,那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将越来越强。
理论依据:
1、 建构式学习理论: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更是学习者 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 社会心理学与共同学习理论:
约翰逊兄弟在其导师多伊奇的“互相依赖”理论基础上,提出共同学习的五 个要素:(1)正相互依赖;(2)个人责任感;(3)面对面交互活动;(4)教 授合作技巧;(5)检杳小组交互活动。
3、 杜威哲学理论:
C1)学习应该建立在内发动机的基础之上;(2)学习应该与学生的需要和 兴趣相联系;(3)教育应该包括学会和别人一起工作,学会尊重他人和理解他 人;(4)学习应该和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相联系,学习应该有助于改造世界。
通过对以上几种理论的学习,形成了在建构式课堂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认 知,结合实际的教学研究,使得建构式课堂教学产生了实效。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
1、 调杳研究形成本课题基本方案,进行课题申报工作;
2、 学习有关建构式学习及小组合作学; 学习有关建构式课堂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
3、 制订个人课题研究方案,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高效课堂建构中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研究》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学习阶段(2013年1月-2013年2月)
1、 明确研究目标,确立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开题论证;
(研究方法主要有:案例研究法、调杳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2、 学习研读书目,学习网络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相关资料;
(研读书目有:《建构式学习论》、《合作学习的回顾与展望》、《心理与 教育研究方法》)
3、 总结学习认知,形成课题的研究理论及研究方式。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0月)
1、 根据个人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2、 根据研究计划进行案例研究、调杳研究、行动研究;
(1) 问卷调査
对本校初中两个A层班两个B层班进行一次问卷调杳,了解分析数学学习现 状。统计表明:
传统合作学习只是引发部分学生兴趣,没有引起广泛参与;
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教师主导较多;
课堂发言水平不高,学生不够积极;
同学关系较紧张,合作不流畅;
逻辑思维能力层次不一,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欠缺,亟需引导。
(2) 、研究实施阶段
分组设置:
各实验班根据不同的成绩、能力、性格、家庭背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斧异, 按好、中、斧三个阶度把全班同学分成6—8人的学习小组。分组原则:组内异 质、组间同质,各具特色保证取长补短,组间大致均衡,为各小组公平竞争奠定 基础。激发组员归属感和凝聚力,初步保障主动合作和深度合作。
进行角色分配,设定合作组长、记录员、资料员、对外发言人、监督员,分 别负责组织协调、资料搜集、记录工作、对外
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