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训练 培养朗读能力
连州实验小学 成小佩
【内容摘要】:朗读是小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要规范朗读要求,奠定朗读基础;要注意创设愉悦氛围,激发朗读兴趣;要提供朗读提纲,训练朗读技巧;要扩大朗读活动,形成朗读习惯。
【关键词】:基础、兴趣、技巧、习惯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是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人们常用“出口成章”、“嘴巴好似擦了油”来称赞口才好的人。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出口成章”、“嘴巴好似擦了油”?就是因为其读得多,记得多,积累得多,所以说起话来顺理成章﹑口若悬河。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也是说,多读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蒋仲仁先生说:“就语文,朗读最重要。”“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加强朗读训练,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规范朗读要求,奠定朗读基础
从阅读能力角度考虑,新课标对小学生朗读的要求做了概括的规定: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要求学生做到:一是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二是朗读时语速要恰当,不结结巴巴﹑不重复﹑不顿读,要读出不同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三是情感要真挚﹑朴实﹑自然贴切,要用自己声音的本色表情达意。
在学生明确了朗读的基本要求后,效果就能在练读中达到。如:学习《林海》这篇语感美﹑自然美﹑感情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课文围绕课题,抓住“亲切与舒服”这条主线,运用大量优美的词句和多种修辞手法,突出写了大兴安岭“岭”的温柔﹑“林”的壮观﹑“花”的美丽,及由此而引起的丰富联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兴安岭林区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学习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再分小组朗读,要求读得正确
﹑流畅;然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及自己喜欢的句段等,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读中比较,领会句段的意思和含义。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带着愉悦﹑赞美﹑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也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美丽的“林海”中,去感受大兴安岭林区的“亲切与舒服”。这样既加强了朗读训练,又让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方法;既读出了意境与情感,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及文章中心的理解;既收到了特别的朗读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奠定了较好的朗读基础。
创设愉悦氛围,激发朗读兴趣
要让学生喜读乐读,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朗读能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