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摘要】《幼儿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做到尊重家长,主动与家长沟通,并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幼儿园要把家园合作教育纳入整体教育工作计划之中, 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幼儿园只有和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 形成教育合力,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有了家长的支持、拥护和关注, 幼儿园教育才会越办越好。【关键词】家园共育沟通良好师幼关系幼儿成长【作者简介】王艳兰,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直幼儿园园长,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周盼玲、张慧,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直幼儿园教师, 研究方向:幼儿教育。【中图分类号】 G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5103 ( 2015 ) 04-0056-02 一、家园共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 幼儿园老师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 而在家里,经常听见家长说孩子任性、依赖性强。这说明幼儿在幼儿园里已经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却被淡化了,甚至被废止。我们对 36 名幼儿家长进行问题调查。家长认识到行为习惯重要性的占总人数的 100% , 认为幼儿在家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占总人数的 97% ,认为幼儿具有以“自我为中心”问题的占总人数的 100% 。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下列几个要点: 第一, 家长都认为幼儿品德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 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不可忽视和放松。第二,幼儿在家庭中普遍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现象最为严重, 幼儿对待家人或客人没有礼貌, 看电视的时间太长, 不爱劳动, 事事以我为中心, 不能也不会考虑或关心他人, 与同伴经常争抢玩具甚至动手打架等。从以上的调查不难看出: 幼儿在家的表现与在幼儿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 在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下, 幼儿坚持每天去做。时间一长, 逐渐形成习惯。回到家里, 孩子成了掌上明珠, 家长娇宠惯纵, 大包大揽, 使得在幼儿园里养成的良好习惯半途而废,也加大了教师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难度。? 从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政府提出的目标来看, 如果仅仅依靠托幼机构的力量, 是难以为每个幼儿提供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这就要求家庭与幼儿园的大力合作, 发挥家庭与托幼机构的教育合力, 满足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家长教育观念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形成了诸多的教育观。可是, 并不是每位家长都懂得如何去教育幼儿, 因此, 对于那种不知如何去教育孩子的家长, 老师应多给予帮助指导。加强家园联系与沟通,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随着竞争的越来越激烈, 许多家长一味地重视开发幼儿智力而忽视德育、体育、个性和生活习惯的发展与培养, 导致许多“高分低能”孩子的出现, 导致孩子以后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在“教什么”的问题上, 许多家长都感到十分迷茫。家园合作正好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中, 可纠正家长一些错误, 并向家长解释教育只重视单个智力发展对幼儿以后生活的危害。二、有效开展家园合作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育中家长的被动状态。学校要根据家长的需要,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