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战力发展研究——从浙江到蓟镇
摘要:戚继光创建的戚家军在明朝抗倭过程中独放异彩, 先是转战东南各省无一败绩, 与其他友军一起平定了肆虐百年之久的倭寇之患。尔后戚继光又到蓟镇训练军队, 守护北京数十年不受侵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环境和作战对象的改变, 戚家军的作战模式也随之改变, 战斗力快速提升。但戚家军并非完美无缺, 其也有众多局限。文章从戚家军战力发展过程着手, 通过对其局限性分析以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这支军队。
关键词:戚家军; 鸳鸯阵; 车营; 局限。
戚继光作为明代杰出的军事家, 其创立的戚家军从浙东抗倭到蓟镇御虏, 再到入朝作战, 均是战功卓着。但戚家军战斗力的成型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随着军备器械、士兵素养的进步而提高。戚家军战力的发展可以分为雏形、成型、鼎盛三个阶段。本文从戚家军的发展历程着手, 分析不同时期戚家军武器装备及战术转换, 以期增加对戚家军战力发展的深入了解, 推动明清军事史研究的深入。
一、戚家军战力的雏形。
明嘉靖年间, 太祖朱元璋创建的卫所军战力严重退化, 尤其浙江沿岸更是海防废弛倭寇肆虐, 加之当时政局黑暗, 抗倭有功的官员如朱执、张经等被弹劾构陷, 浙江虽“征兵半天下, 贼寇愈炽”.此时戚继光因为“备倭山东”成效斐然, “改佥浙江都司, 充参将, 分部宁、绍、台三郡。”戚继光于嘉靖三十五年七月上任, 八月即遇到“ (倭寇) 余孽八百有奇流至慈溪邱、王二家为巢, 进寇龙山所......家严 (戚继光) 新任, 而龙山属其境内, 一闻贼至, 即驰军于高家楼待之。贼以三酋分三路冲入, 各部兵数千人皆披靡。家严据高石射贼, 三发矢中三酋, 兵皆合, 贼乃退”.此战数千卫所军迎战数百倭寇却被对方横冲直撞, 若非戚继光三箭中三酋, 明军必然大败。戚继光深感卫所军不堪征战, 必须编练新军“大创尽歼”倭寇, 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倭患。为此上《练浙兵议》:“诚得浙士三千, 亲行训练, 比及三年, 足堪御敌。”总督胡宗宪起初不以为然, 戚继光在得到浙江巡抚阮鄂的支持后, 胡宗宪才将籍贯绍兴的三千士兵交予戚继光训练。经过一段时间严格训练, 这三千士兵“素质确有提髙, 军容整齐, 战力明显提升, 而且在对倭作战上还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嘉靖三十八年, 几乎全部歼灭进犯洮渚之寇。
这三千绍兴籍士兵可以认为是戚家军的雏形, 但其与未来成型的戚家军相比徒具其表, 并不具有戚家军的精髓, 真正的戚家军应该是“冻死不拆屋, 饿死不掳掠”, 而非同此支绍兴军队一样, 军纪败坏, 不尊主帅号令, 甚至“出现取己方伤兵或百姓首级冒充倭首现象”.远远做不到如指臂使。这支军队更类似一支雇佣军, 过于算计得失, 临阵之时作战意志不坚定, 面对战斗力较弱的倭寇, 尚可做到精诚团结奋勇杀敌, 但是面对强敌则会畏缩不前, 如岑港攻坚战时, 无论如何督战皆不肯拼命向前, 正如戚继光所说这支军队“缘兵皆市井之徒, 性殊狡猾”, 其作战不是为国出力保卫百姓, 而是为了赏赐而战。这支军队即使相比当时其他军队“颇入壳率, 军容咸整”, 也远远达不到戚继光的要求, 但毕竟是其编练的第一支军队, 戚继光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明晰未来如何选兵练兵。
二、戚家军战力的发展。
戚继光在岑港之败后, 愈发认识到“练兵犹塾师发蒙, 性近者稍约束便成, 习远者日程督无益也”.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取决于士兵的日常习性, 对精锐之师而言士兵只有具备忠诚、勇敢、团结、无畏的精神, 才能做到以少胜多、以弱击强。基于这些考虑, 戚继光从义乌械斗中发现当地人恰恰具备这些素质, 所以上《练乌伤兵议》, “闻义乌露金穴括徒, 递陈兵于疆邑, 人奋荆棘御之, 暴骨盈野。其气敌忾, 其习慓而自轻, 其俗力本无他, 宜可鼓舞。及今简练训习, 即一旅可当三军。”由于戚继光练绍兴兵已初见成效, 总督胡宗宪很快批准, 尔后在义乌县令赵大河的大力支持下, 很快募得四千余人, 进驻台州开始训练。
戚继光对这支军队采取自上而下的选兵之法:将领选哨官, 哨官选哨长, 哨长选队长, 队长选士兵。这种方法“完全淘汰了明军的卫所编制和陈旧的作战规则, 创立了以鸳鸯阵为基础的编制和作战方法”.鸳鸯阵以十二人为一个作战团队, 极为讲究配合默契, 其内部人员只有合理选择才能让军阵发挥出最强战斗力。十二人一组的鸳鸯阵团队, 其以牌、筅兵为防御, 在临阵之时狼筅首先与倭寇接触, 狼筅韧性极大, 晃动中对方难以着力, 即使倭寇武器中最锋利的倭刀也很难一次斩断, 同时狼筅顶端刀刃形状的枝杈不仅有杀伤力, 而且有阻碍敌方视野的功效, 倭寇在与狼筅兵战斗时, 很
戚家军战力发展研究——从浙江到蓟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