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的文化意味] 钓到红鲤鱼意味什么
鲤鱼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在传统年画中,常常见到 “穿红肚兜的男孩身骑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击磬童子和持鲤鱼童子相戏舞”等形象组成的图案,鱼腹多子,繁殖力强,“鱼”又谐音“余”,因此寄予了大家希求子孙绵延和丰收富裕的美好愿望。古代“二十四孝”中也有王祥“卧冰求鲤”的小说,“鲤鱼跳龙门”和“追鱼记”的传说更是经久不衰的佳话。
鲤鱼在《诗经・衡门》中已经有吟咏,“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把挑选鲤鱼和挑选美貌的妻室并论,后世因以“鱼水之欢”祝福婚姻美满。《孔子家语》称,“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并官氏之女,一岁而生伯鱼,伯鱼之生,鲁昭公使人遗之鲤鱼。夫子荣君之赐,因以名其子也。”国君鲁昭公把鲤鱼作为礼品送给孔子贺其得子,孔子以此为荣,就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至今民间还保留着逢年过节造访亲友送鲤鱼的风俗。
《论语・季氏》中载有孔鲤和父亲的一段对话,孔子问孔鲤,“学诗乎”,“学礼乎”,当孔鲤回复没有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鲤立即回屋学习。以后就称师长施教的处所为“鲤庭”,称回复父亲的问话为“鲤对”,如王勃《滕王阁序》:“她日趋庭,叨陪鲤对。”
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说的是汉代的信函,用两块木板做成,一底一盖,刻作鲤鱼的形状,中间放置书信。信函做成鲤鱼之形,后遂以“双鲤”、“素鲤”代指书信。如刘禹锡《洛中送崔司业》:“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因为唐皇帝姓李,“李”和“鲤”谐音,所以鲤鱼身价倍增,得到了唐代帝王的大力保护和尊崇。唐代统治者禁止捕杀和食用鲤鱼,凡捕得鲤鱼必需放生。唐高宗还要求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必需佩带鲤形饰物,用以辨尊卑、明贵贱,并用作上朝召见的凭证。朝廷公布命令或调兵遣将,全部用鲤鱼形状的兵符,称为“鲤符”。《青莲县志》载李白的母亲在渡口浣纱,忽有一尾金鲤跃入竹篮,李母烹食后就怀孕而生李白。把李白附会为鲤鱼投生,也可看出尊“鲤”之风在唐代的盛行。
南朝梁陶弘景称,“鲤为诸鱼之长,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江湖,因此仙人琴高乘之也”,鲤鱼和仙人联络在一起,被给予了更多的神性。西汉刘向《列仙传・琴高》载:“人涿水中取龙子,和诸弟子期曰:‘皆洁斋,候于水旁,设祠屋。’果乘赤鲤出,坐祠中。”琴高是战国时人,有长生之术。一天她跳人涿水取龙珠,临行前让弟子在河边设祠堂,等候她回来,很快琴高果然乘着赤鲤从水中钻出。今后,乘坐鲤鱼就成为得道成仙的标志。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中就说:“夫得道者,上能竦身于云霄,下能潜泳于川海。是以萧史偕翔凤以凌虚,琴高乘朱鲤于深渊,斯其验也。”唐代李群玉《洞庭风雨》中的“羽化思乘鲤,山漂欲�鳌”就是化用的这个典故。
民间也有“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源自《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
[鲤鱼的文化意味] 钓到红鲤鱼意味什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