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的意思 [家书抵万金]
我总以为,我和苏霍姆林斯基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她是孩子的父亲,我也是;她是老师,我也是。或许正是因为这么的人生交汇,我的体验才会如此真切。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一书总共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儿子的二十二封家信,其中谈及了学习、劳动、生活、理想、做人、真理、美、爱情、友情等很多话题,这些话题的探讨对我们平时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全部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在这些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大量提及的词汇是“劳动”。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贫困的农奴家庭,自从她父辈以来,似乎就建立了“面包信仰”,“面包,这个最起码的生活资料。我不相信上帝,不过我说面包是神圣的。……”“面包——这是人类的劳动,是未来的期望,它永远是衡量你和你的儿女们的良心的一个尺度。”苏霍姆林斯基在信中时时刻刻告诫自己的孩子:“我们的根是劳动的人民,不相信巧克力式的共产主义,不相信只要挥一挥手就什么全部有了,任何东西全部能够轻而易举地取得。”现在社会,我们的孩子不需要再像父辈那样去农村进行艰苦的劳作,或许正是因为那个年代劳作的辛劳,我们总想把那时的不幸抹去,把幸福留给后代,经过给青年人更多的物质福利,使她们看到我们生活的欢乐。于是不知不觉间“劳动”成了社会中低贱的代名词,“官二代”、“富二代”事件频出,引发社会一片哗然。面对这些“宠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初“青年人的幸福生活和欢乐来得过分轻易,失去了对劳动的乐趣。”当今社会,我们应给予“劳动”更多的含义,不但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也有创新的智慧劳动,劳动是发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唯一路径。请告诉我们的孩子,“人没有担心,没有努力,不想流汗,不想付出劳累,不经过焦虑和不安,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劳动发明美好未来!”
假如说“劳动”是生活的根基,那么“学习”就是生活的常青树,显示生命的意义。在有关“学习”的探讨中,苏霍姆林斯基没有直接谈及学习的意义,而是和儿子饶有爱好地探讨了“精神空虚”的问题。面对当今生活,有些人说,这个年代是个精神空虚的年代,是个充满着空虚和无聊的年代,是个被“感官刺激”和“颓废堕落”所包围的年代。此话虽有极端,但确实折射出社会的一些现实状况,“无聊”、“没劲儿”、“乏味”成了孩子甚至一些成年人的口头禅。那应怎样消除“精神空虚”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做一个‘真正’的人。”随即她又在相继几封信中逐步为儿子解析:首先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她用二战时期苏联人民的烈士事迹教育孩子,“假如你能看到这把为保卫祖国而牺牲自己的活的火炬,它将照亮你的整个内心世界,促进你看到深藏在内心的一隅。这一瞬间,你将期望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期望为祖国做些什么,期望投身到伟大壮丽的事业中去。”这些极有高度的话,会让一般人望而生畏,但试想当一个孩子从小就有强烈的爱国之心,民族责任感,那么她的人生必将会有意义,如那一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鼓舞了周恩来自己,也鼓舞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接着要理论联络实际,实现个人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你认识世界时,假如你能够将科学的真理同你本人,同你的命运,同你的个性紧密联络起来,那时,共产主义理想对你来说才成为至高无上的和神圣的。”“当你在课堂上听了世界可知性的讲课后,要想一想自己的实际工作,想一想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劳动为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出了什么贡献?…
家书抵万金的意思 [家书抵万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