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宁波考察报告.doc叩听历史的回音
——记温州大学10历本赴宁波绍兴专业考察
胡丽娜 **********
2011年10月31日,温州大学人文学院10届历本全体学生在郑春生、夏诗 荷老师的带领下赴绍兴宁波专业考察。
具体地点
10月31日兰亭,印山越王陵,徐渭墓,秋瑾故居
11月1日 大禹陵周恩来纪念馆柯岩风景区
11月2日沈园鲁迅故居
11月3日天一阁
11月4日 蒋氏故居雪窦山妙高台雪窦寺
考察形式
考察目的
班级集体考察、参观景区
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此次考察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丰富业余生活同时
也是一次书本知识与现实的结合。在参观中体会人文精神,理解历史。
由于此次考察的地点较多,不逐一展开,就仅对印山越王陵和天一阁作详细
陈述。
印山越王陵
第一天下午,我们在游完兰亭后被大巴车带到了越王陵。透过车窗,我就被 周围空旷的环境吸引住了。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肃 静与安宁。
印山是一座外形特殊的山,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300米,高约24米,其 平面似方形,里面高耸似印,故俗称“印山”。史书记载,古时这一带森林茂密, 用来作伐木场地。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国许多士兵就在这里砍伐木头进贡给吴 国。这些砍木头的人,被称为“木客”,因而印山也叫“木客山”。印山越王陵 也称为“木客大冢”。
提到越王,我的第一反映是越王勾践。但这座陵墓的主人并不是勾践,而是 越王允常。按照《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有关文献记载,越国从允常开始就已 经“拓土始大,称王”,国力开始强大起来。他的儿子,就是卧薪尝胆灭掉吴国, 并率兵北上,争霸中原,一时成为“天下莫敢争锋”的东南霸主勾践。为了保护文 物,陵墓上面修起了高大壮丽的穹顶。我们拾级而下,进入墓宫。这是一个巨大 的长方形深坑,排列着一根根搭成人字形的粗重植木,这些巨木的顶端大多都已 腐蚀成尖刺状,见证着古老历史的岁月。在这三角形的椁的腹中,陈放着一具长 约6米,直径1米多的独木做的棺,据称树龄在千年以上。
越王陵在填筑和防腐措施上十分讲究。古人用高超智慧和技术,使这座有着2500 年历史的陵墓在多雨潮湿的江南水乡得以保存。墓室上首包有约140多层树皮, 20多厘米硬的树皮外再填筑着1米左右厚的木炭层,然后,整个幕坑用大量青 胶泥填筑。。墓坑之上,是一个长70米, 宽35米,高10米的椭圆形封土墩。陵墓上筑有巨大的封土。墓上封土是越地很
早就有的传统,并不是越王陵的首创。
同其他陵墓一样,越王陵也摆脱不了被盗的命运,独木棺中空空如也。 是被盗了还是被敌国挖尸?谁也不得而知。即便被盗,从越王陵中还是出土了 40多件文物,如:玉器、玉剑、石器、漆器、青铜器。它们有些就陈列在 馆内。印山允常陵的规模十分巨大,墓坑长46米,宽14米,平面面积达600 多平方米。如此浩大的工程,一方面显示出越国刻意赶超中原诸国的心理,另一 方面可能也反映出越国称王之后,王权迅速膨胀与强化的历史背景。
同时该陵园也是越王允常一个人的陵园,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早期的独立园 陵。从我国古代陵园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情况看,商周时期,多采用“集体公 墓制”,即王室或诸侯国国君死后多代集中埋葬于同一个公共墓地。这种“集中公 墓制”是阶级、国家产生之初级阶段君权
绍兴宁波考察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