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通天岩摩崖石刻研究【摘要】摩崖石刻是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赣州通天岩石窟至今保存有历代的摩崖题刻 128 品,佚失 19 品。这一段段石刻的史料, 包含了大量赣州地方文化信息, 为研究相关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史料。【关键词】通天岩;摩崖石刻;赣州地方文化中图分类号: K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278 ( 2014 ) 01-277-01 摩崖石刻,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 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 还有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 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摩崖石刻是自然界的天然石块与人类的诗词、书法、文学、艺术想结合的最佳典范,具有重要的艺术、书法、史料等价值。赣州, 简称赣或虔, 别称虔城, 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赣州城区西北郊 10 公里处,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通天岩。这里,岗峦起伏, 巍岩峥嵘, 山不高而陡峭, 地不大而奥奇; 林木藩茂, 洞壑幽深, 既有神灵之窟宅, 又多悬崖梵宫之兴造。自古以来, 它就是一处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游览胜地。,通天岩发育着典型的丹霞地貌,岩深谷邃, 丹崖绝壁;因“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而得名。自唐代末年以来, 通天岩便被开创为石窟寺, 历经已千余年。通天岩石窟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寺, 现存有唐宋时期的窟龛 315处, 共计造像 359 尊。造像主要分布于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和翠微岩四处, 其中忘归岩正面保存有罗汉像 1尊, 背面保存有罗汉像 6尊, 龙虎岩保存有罗汉像 3尊, 菩萨像 1尊, 其余造像均分布在通天岩及与其相毗邻的翠微岩。综观通天岩石窟的摩崖造像, 在唐代末年的初创时期, 系以雕凿菩萨像为主,而到了北宋通天岩石窟的鼎盛时期,则又以雕凿罗汉像为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通天岩石窟至今保存有历代的摩崖题刻 128 品。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得通天岩石窟成了一座摩崖造像与摩崖题刻交相辉映的艺术宝库。通天岩石窟摩崖题刻的分布范围甚广,长度约 1000 米左右。现存的中,观心岩 3 品,忘归岩正面 32 品,背面 18 品,龙虎岩 39 品,通天岩 15品, 翠微岩 19品, 普同塔 2品。此外, 龙虎岩原有题刻 19品,于 194 7 年被国民党军队构筑军火库时炸毁。摩崖题刻的时间上起北宋, 历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凡九百余年未曾间断。其中北宋 28 品,南宋 28 品,明代 38 品,清代 16 品,民国 8 品。年代最早的位于翠微岩,为北宋熙宁六年,即公元 1073 年。年代最晚的题刻,位于忘归岩正面,时间为民国三十七年,即公元 1948 年。摩崖题刻的字体以正楷和行书为主,也有一部分使用隶书和草书,个别的使用篆书。隶书的作品集中在北宋, 都是题刻的早期作品, 而且书法风格多受魏碑影响, 似乎作者可以模仿北方石窟的艺术风格。正楷作品中首推南宋李大正的题刻, 其笔势遒劲, 字大如斗的有机, 镌刻在忘归岩数十米高的绝壁之上, 气势恢弘。行书作品中, 明代万历年间唐邦佐的啼哭当属上乘之作,其书法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既溶诸字之长,又独具个性。在诸多的摩崖题刻中,亦不乏历史文化名人之作,如北宋的林颜,南宋的胡榘、李大正, 明代
赣州通天岩摩崖石刻研究.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