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方书院古代的书院
为何钟爱深山老林? 书院在唐朝产生之初,常和僧院、道观为邻,选择的地址往往在深山老林里。比如年代最为久远的光石山书院,就建在攸县今属湖南麒麟山中,周围有朱阳观和惠光寺。
不光书院选址很讲究,创立人对书院内的小环境也很在意,经常栽花种树,移竹运石,打扮书院。唐朝著名的诗人贾岛在田将军书院一诗中,这么描写田将军书院内的美景:“满庭花木半新栽,石自平湖远岸来。笋迸邻家还长竹,地经山雨几层苔。”
唐人为书院选址的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宋代部分著名的书院,也全部坐落山间。比如,岳麓书院建在岳麓山下,白鹿洞书院建在庐山五老峰下,嵩阳书院建在嵩山的太室山脚,石鼓书院建在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其它如象山书院、武夷精舍、南岳书院,包含江宁的茅山书院,全部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山区。
书院选址,为何要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呢?这和书院兴起的初衷有很大关系。古代的书院,往往是在官学废坏时出现。兴办书院的目标,首先是为了科举考试;其次,在部分大学者看来,官学一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就严重丧失了教书育人的能力,并日益腐败和衰落。在她们看来,一个空灵平静的地方,更有益于做学问。比如,曾经执掌白鹿洞书院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就曾奉劝她的学生:“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和此山盟。”“好去山头且坚坐,等闲莫要下山来。”
敢和皇帝叫板的“校长”
和今天的大学相比,古代的书院在制度上有哪些尤其之处呢?书院的管理体系,有分工明确、便于操作的特点。它的关键是山长负责制为代表的管理体制及和之配套的组织系统,它从组织上确保书院的管理有序有效地进行。山长最主要的职责之一,就是为书院聘任老师。聘任老师时,或重视学行,或重视文凭――也就是科举出身,这么就能确保书院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水平能够达成一定的标准。山长以下,有副山长、堂长、讲书等职,她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帮助山长维持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
山长,其实就是书院的责任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校长,位高权重,是书院的关键人物。梁章钜在她的退庵笔记中就这么定义山长:“掌书院讲习者谓之山长。山长亦称院长,亦称山主。”“山长”的称号,充满了野性和对官府的反叛,这和早期书院提倡的自由精神,是一致的。它的由来,也要追溯到唐代。不过,真正固定下来,则是到了宋代。
古代那些著名的书院,无一例外全部拥有名震四方的山长。比如,北宋年间,岳麓书院有个叫周式的山长,她的学术和品行全部很好。宋真宗知道后,就派人接她进入皇宫,封她为国子监主簿,并想留她在京城侍驾。然而,周式却坚持要回到岳麓书院,真宗无奈之下放她南归。今后的岳麓书院,更是名声大振。
重视德学并进
一旦进入书院学习,学生就要遵守书院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明道书院为例,首先要求学生要穿“校服”,这个校服当然不是像现在一样统一订做,只是要求要穿颜色深的衣服。这么做的目标,是和通常的民众区分开来,让学生有士人的责任感和优越感。另外,书院还设专门针对学生的“请假簿”、“讲簿”、“德业簿”、“食簿”、“宿斋簿”。其中,讲簿统计山长讲学的情况,德业簿登记学生的功课情况,食簿用来领取钱米,宿斋簿则用来领取灯油和木炭。明道书院还要求,学生请假不得超出三个月;谒祠、听讲、供课三者全部需要登记,缺席三次就“罢职、住供”。这个住供,就是停止供给。古代的书院大全
2021年古代地方书院古代的书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