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适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材可谓情境生动有趣,题材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索、合作活动。然而,教材为我们提供的仅仅是一个素材,如何把这种素材通过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的发展呢?
一、创设情境,以“趣”激情。
、故事情境。
“实验”教材中鲜艳、生动的图画,使学生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如果课堂上一味看静态的画面,很快就会兴趣索然。为克服这一缺点,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动画、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创设情境。如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的教学中,课本上呈现了一幅小明帮妈妈整理衣服的生活场景,如何利用课本资源来创设分类的情境呢?我通过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故事:“一个叫淘气的小朋友从小就喜欢乱扔东西。一天晚上,他被一阵哭声吵醒,原来是他的玩具熊、球、书本正为被淘气乱扔而伤心呢!(多媒体演示各种物品的对话)淘气听到这些物品的对话,非常后悔,决心把他们整理好。可早上起来,他发现房间里太乱了,不只该如何整理房间。(大屏幕显示物品摆放零乱的房间)小朋友们,你愿意帮淘气收拾一下房间吗?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发言积极热烈。通过讨论交流不仅能够用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整理房间,而且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分类整理事物的重要性。这种入境、动情的故事情境,令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2. 创设生活情境。
实验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数学生活化。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从而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一课时,课本上呈现的小明在帮妈妈整理完衣服后,与妈妈放衣服的情境。图中通过妈妈和小明的对话,提出比较衣服厚薄的问题。而生活中比较的事情很多,所以我就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目的地带他们到学校后面的幼儿园去玩,上了一节活动课,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我有意识的让又矮又瘦的李志远同学和又胖又高的王鑫同学一起玩,可李志远怎么也压不过王鑫时,孩子们都呵呵大笑起来,我抓住有利时机,问:“你们笑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生1:“李志远太轻了。”生2:“王鑫太重了。”生3:“李志远比王鑫轻,所以李志远压不过王鑫。”生4:“王鑫比李志远重,所以李志远压不过王鑫。”……“你们刚才说的真好,这叫比轻重。王鑫比李志远重;李志远比王鑫轻。他俩还可以比什么?”聪明的刘雯雯同学回答:“还可以比高矮。”“还可以比胖瘦。”李文轩抢着回答。“怎么比呢?”“让他们俩站在一块比一比。”“对,让他们站在一起比一比。”没等他俩站在一起。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说起来:王鑫比李志远高;李志远比王鑫矮。王鑫比李志远胖;李志远比王鑫瘦。……就这样通过一节室外活动课,孩子们不但轻轻松松的学会了比较轻重、比较高矮、比较胖瘦等,而且对数学产生了浓浓的亲切感!学生情趣激昂,活动气氛热烈。
二、鼓励质疑,以“问”引思。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实验教材在这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深入领会教材意图,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的思维都活跃起来。
1. 看图质疑。
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提问题确实有些困难。教学时,我首先教学生如何利用教材插图来提问题。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窗一时,我出示课本上的“来
开放的课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