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钟相杨幺起义: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
南宋初年,鼎州(今湖南常德)钟相、杨幺领导的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起义。起义军坚持近6年,鼎盛时势力波及洞庭湖地域7个州所属的19个县。传统看法认为这次起义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迫使朝廷前后7次镇压,并派20余人前往“招安”,给偏安江浙的南宋王朝造成沉重打击。
难以实现的“均贫富”
1130年,钟相利用摩尼教起来反宋。摩尼教又称明教,公元3世纪波斯人摩尼创建,唐代宗时传入中国,武宗时开始严禁传输,今后一直处于秘密传教状态。五代后梁时期陈州的母乙和北宋末年的方腊,全部曾利用它发动起义。钟相向群众宣传说, “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责贱,均贫富。”这对当初的贫苦百姓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钟相的起义队伍快速扩大到40万人。
那么钟相是否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呢?实际上就在她揭竿而起后很快便自封楚王,改年天战,立妻尹氏为皇后,子钟昂为太子,仿宋王公布圣旨。大楚政权建立仅40余天钟相被杀,继任者杨幺又建立了新的大圣天王政权。杨幺自称大圣天王,还把这四个字写在大旗上以示身份。钟相的幼子钟义被立为太子,自扬幺以下,全部人全部要对她俯首称臣。杨幺政权还设置职官,官员的名称、衣饰、仪仗规格全部和南宋朝廷一样。杨幺和钟义的居所也像宋朝皇宫一样称“内”,还设有三衙大军。钟太子为显示高贵,还在龙舟上摆设龙床、龙簟和金交椅。
“等贵贱”俨然已是“内外有别”, “均贫富”又是否实现了呢?钟相曾许诺“凡入法者”,必“田蚕兴旺,生理丰富”,给广大的贫苦百姓许下理想国的美好蓝图。实际上,早在钟相杨幺起义前,洞庭湖地域因为长久横征暴敛,加上金兵铁蹄的抢夺已是千疮百孔,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鼎州一带残破至极,满目荆榛,起义发生后,双方长迭6年的交战愈加剧了对这里的破坏。为剿杀起义军,宋将李纲派兵占领了洞庭湖周围富庶的村落,使起义军无河打鱼,无地耕作,粮食严重短缺。宋将程昌寓甚至“决堤四百丈”,淹没起义军占领区的大片农田。岳飞的剿杀策略是堵住各要塞出口,截断起义军运输粮草的要道,严禁百姓和起义军间贸易往来。更不幸的是,起义发生的这几年又赶上南宋遭遇特大旱灾, “田畴荒凉”, “水乡荒索”, “州县荒残”,全国饿死者不计其数,宋朝士兵只能5天才分到糯米一斗,很多百姓不得已卖妻过活。 “均贫富”是要实现生活的改进,但农民却愈加困苦,不但没有“田蚕兴旺,生理丰富”,反而“食不果腹”,甚至抛妻弃子,流离失所。起义军为了阻止程昌寓驻守鼎州,不惜放火烧城,火光冲天,数日不灭,全城房屋尽为灰烬,鼎州一片废墟。岳飞镇压起义时,为绝后患,也下令放火焚烧洞庭湖30多个水寨,这对当地生产力的破坏无疑是雪上加霜。倒是起义被镇压后,岳飞下令给全部老弱百姓分以米粮,许可她们回乡耕种。经过50余年,这里环境逐步得到恢复,明代时成为全国主要的粮仓,所谓“湖广熟,天下足”,实现了“田蚕兴旺”。
官民之间的仇恨
农民起义军因为对朝廷充满仇恨,她们“焚官府、城市、寺观、神庙及豪右之家,杀官吏、儒生、僧道、巫医、卜祝及有仇隙之人”,她们认为杀人就是“行法”,劫财就是“均平”,一切全部理所当然。寓居鼎州的皇亲、 “昭宪太后之裔”杜防、澧州知州黄琮、澧阳县令叶畲、桃源县令钱景、荆门知军事吴日方、江南著名僧人武陵文殊心道祥师
2021年南宋的钟相杨幺起义-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