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1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了解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docx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了解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我从教已近20个年头。做一名老师,是我大学毕业时自主自觉的选择,这种自主自觉的选择包含着我对老师这一职业某种肯定的评价。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重中之重的是师德。首先,应该对师德有深入的认识。孙中山先生曾经用知行关系来总结人类的发展史,她说:人类早期时代是不知而行的时代,到了文明时代是行以后知的时代,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则是知以后行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理论便不会有正确的行动。我想在师德问题上亦不例外。
  在我看来,师德是职业道德之一个,属道德范围。道德是什么?道德是处理或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规范。规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应该性”(应然性)(应该如此)。它不像法律规范那样含有强制性,属于软规范,由这类推,师德就是调整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然规范。而且这种规范是以老师为主体的,也就是说师德关键是针对广大老师的一个(应然的)规范。
  师德所要处理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通常关系,是一个特殊的人际关系,即教育和被教育、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就给师德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我所体认的师德能够用四个字来概括,即“敬”、“爱”、“正”、“高”,也就是“敬业”、“爱生”、“身正”、“学高”。
  “敬业”
  “敬业”就是对老师职业心怀敬意。这是一个很通俗的解释。联络到中国哲学的阐释。“敬”在理学大家朱熹的哲学中是一个极主要概念。朱熹在其理论中提出“主敬”一说,朱熹认为“敬”是修身和为学的一个恒常、专一的态度。朱氏说“敬字功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又说“人之心性,敬则常存,不敬则不存”。“主敬”有内外两个方面涵义:一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二是“守此不易”。我把朱熹的话用在老师“敬业”上就是说:老师不应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神圣性有丝毫怀疑,不可妄思。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说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所怀有的神圣感、崇敬性要一直不易(不改变),持之以恒,成始成终。
  简而言之,敬业对老师来说就是一名老师应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工作的高尚感、神圣性一直不渝地保持下去。
  “爱生”
  假如“敬业”关键针对老师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来说,“爱生”就是针对教育的对象即学生而言的。这也就是说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充满爱心、爱意,而且应该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给大致平等的爱。在教育问题上,绝大多数教育家均主张要给学生平等的爱,如孔子就主张“有教无类”。卢梭曾经讲:人类有一个和生俱来的情欲即“自爱”。作为一名老师当然也不能免,但应该“扩张自爱而爱她人”,并说“扩张自爱而爱她人,这就变成为道德”。儒家也讲:推己及人。我想作为一名老师要爱自己的学生,首先就应该以“佛祖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我这里讲一个佛祖的小小说:
  去过寺庙的人假如留心的话,通常会发觉:一进门首先看到的,便是笑容可掬的弥勒;再往后看,则是黑口黑脸、面色阴沉的韦陀。相传在很久以前,她们两人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一样的庙宇。
  弥勒热情好客,愉快无忧,因此前来进香的人络绎于途,但她什么也不在意,丢三落四,疏于理财,致使庙宇入不敷出。而韦陀即使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整天阴着脸,太过严厉,弄得进香的人越来越少,最终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看香火时发觉了这个问题,就将她们俩放在同一个庙宇里面

2021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了解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书犹药也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