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进行朗读指导?
有人说“诗歌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也有人说“诗歌是一种跳跃的文字艺术”。诗歌的美是灵动的,富有活力的,对诗意的理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怎么去讲?靠绘画,靠音乐,靠电脑?这些工具可能对学生有所帮助,但要想真正感受到诗歌之美,这些手段充其量也只能是辅助手段。我想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读,并且只有读。
那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又如何引导学生以朗读的手段去感悟诗歌的美呢?下面我想以自己持教的《种子的梦》一课为例谈谈现代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策略。
一、掌声响起来(教师范读)
《种子的梦》是当代诗人、作家柯岩在文革后期写的一首诗歌。饱受文革摧残的诗人怀揣着对光明未来的向往与希翼,用温柔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坚强、坚定、坚毅的不屈灵魂。种子的梦,就是诗人自己的梦,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对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心理历程,学生是很难体会的。(当然,学生也无须了解得太深。)对于朗诵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学生也是很难把握的。这时教师的范读会起到很大作用。
我在备课时将这首诗歌揣摩了又揣摩,朗读了一遍又一遍,并且向其他老师请教朗诵的技巧及这首诗歌朗诵时应注意的问题,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课堂教学伊始,当我的配乐诵读刚一结束,教室里便响起热烈的掌声。从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与热切的眼神中,我欣喜地知道我的诵读已开启了孩子们对这首诗歌美好的憧憬。
对于老师来说,一定要练就“孙静修爷爷讲故事”的功力,加强教师的范读,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渴望,让学生在老师美美的朗读中,感受文字的美好,建立起对文本的兴趣,提高自己想去尝试的好奇心和勇气。
二、“我看到了……”(想象画面读)
诗歌主要是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的。而诗歌中的意象又往往表现为各种可感的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诗的意境。怎样引导孩子们去感悟诗歌中这些意象背后所蕴含的诗的意境呢?那就是想象画面读,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使自己的脑海中浮现出具体、清晰、鲜明的形象,从而调动情感来读出真情实感。
如《种子的梦》第五节“我会长出两片绿油油的叶子,去迎接春风悄悄的絮语;我缓缓地伸展腰枝,好慢慢地挤碎冰雪的妒忌。”
教学中,我问学生:“读了这一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马上就有学生说:“我看到一粒种子发芽了!它长着两片绿油油的小叶子。暖暖的春风吹抚着它,就像在悄悄地和它说话。”我接着说:“你看到的这一切美吗?”“美!”“那就把它读出来吧!注意,其他同学请闭上眼睛认真听,看看你们是不是也看到了这美好的一切呢?”
这首诗还有其它一些诗句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品读感悟。如:“然后我要开出鲜艳的花朵,每一个花瓣都娇嫩而又稚气;蜜蜂会绕着我不倦地飞,说我比世上的一切都美丽。”“为了冲破那土层的压力,我一点一滴地积攒着力气。”
三、迎接春风悄悄的“絮语”(抓重点词语读)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透过诗句中一些关键的词语,我们会打开通往诗歌、通往作者的心灵之门。
还是第五节中的这两句:“我会长出两片绿油油的叶子,去迎接春风悄悄的絮语;”我先让学生查词典了解到“絮语”的意思是唠唠叨叨的话。然后,我说:“你们喜欢听爸爸妈妈在你们耳边唠唠叨叨吗?”孩子们都摇头否定。“那种子喜不喜欢春风的絮语呢?”“喜欢!”马上
怎样有效进行朗读指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