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民事诉讼证据
.
第一节证据概述
.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
1. 证据材料与定案证据
证据材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向法院提供的或者法院依职权收集的欲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各种材料。
定案证据:经过当事人的质证并被法院采纳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的证据材料,称为定案证据或裁判证据,或者直接称之为“证据”。
2. 证据方法与证据资料
证据方法:是指在诉讼中,为了证明案件事实,可作为调查对象的有形物,如证人、文书、物体等。
证据资料:则是指法院对各种证据方法经过调查后所获得的资料,如证人证言、鉴定结论等。
.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属性
民事诉讼证据的属性,是指作为民事诉讼证据应当具有的性质和要求。一般认为民事诉讼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三个基本属性。
(一)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非猜测、虚构之物,故这一属性又称为证据的客观真实性、真实性。
(二)关联性
关联性又称为相关性,是指民事诉讼证据必须与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即待证事实)存在一定的客观联系。
(三)合法性
合法性是指证据必须按照法定程序收集和提供,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合法性包括两层含义:
1. 证据的调查、收集、审查、认定必须符合法定程序。
2. 证据的形式应当合法。
.
第二节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
一、证据能力
(一)证据能力概述
证据能力,又称为证据资格或证据的适格性,是指一定的事实材料作为诉讼证据的法律上的资格,或者说是指证据材料能够被法院采信,作为认定案件事实依据所应具备的法律上的资格。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能力的规则
1. 证人资格规则。
2.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除了法定例外情形,法官不得将非法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应当将其予以排除。
3. 证据须经过质证的规则。
4. 限期举证规则。
5. 调解或和解中对事实的认可不得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的规则。
6. 证据能力受限制的规则。
.
习题选练:2005年司法考试题
,原告一方因无法获得作为档案材料存放在某单位的证据,申请法院进行调查。庭审中对该证据的质证,应当如何进行?
、被告双方进行质证
,无需质证
.
二、证明力
(一)证明力概述
证据的证明力,又称为证据价值、证据力,是指证据对于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的大小(强弱)。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证明力的规定
1. 涉及证明力有无的规则。即证据在特定情形下是否具有证明力并且予以确认的证据规则。
2. 涉及证明力大小的规则。是指对不同证据之间的证明力大小进行比较并且予以确认的证据规则。
3. 涉及证明力优先顺序的规则。包括两种情形:
一是证明力大小优先规则,即应当优先采信证明力强的证据。
二是同等证明力优先规则,是指在具有同等证明力的情况下,一种证据比另一种证据具有采信的优先性。
.
第三节证据的分类
.
一、本证和反证
根据证据与证明责任的关系,可以将证据分为本证和反证。
本证:是指对待证事实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提出的、用于证明该事实的证据。
反证:是指对待证事实不负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为证明该事实不存在或不真实而提出的证据。
区分本证与反证的意义在于:
(1)二者对案件事实进行证明时所要达到的证明标准不同。
(2)有助于法院在衡量本证与反证的证明力大小的基础上,判断和认定有关的案件事实。
(3)明确调查证据的顺序。
.
民事诉讼证据民诉民事诉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