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沈复沈复( 1763 年—?), 字三白, 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 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 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乾隆四十二年(公元 1777 年) 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 1784 年), 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 因遭家庭变故, 夫妻曾旅居外地, 历经坎坷。妻子死后, 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 书中记闺房之乐, 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 记闲情雅趣, 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伯等名家的赞誉。道光二十九年( 1849 )王韬曾为此书作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浮生六记》以及别的书正是采用“前序后跋”的手法。嘉庆十三年(公元 1808 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共六卷, 每卷皆有小题, 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作者以纯朴的文笔, 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 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 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 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 终至理想破灭, 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清道光年间, 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 其时后两记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 王韬曾为之写跋, 称赞此书“笔墨之间, 缠绵哀感, 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 877 )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 70 年。 1935 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记》,所补两记均是伪作。[ 编辑本段]★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 今江苏苏州) 沈复( 字三白, 号梅逸) 著于嘉庆十三年( 1808 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 只有四卷, 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 以活字板刊行于 1 877 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 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内容概要《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 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 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 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 无雕琢藻饰痕迹, 情节则伉俪情深, 至死不复; 始于欢乐, 终于忧患, 漂零他乡, 悲切动人。此外, 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版本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
沈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