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通过和学生、老师沟通交流、听课后了解的情况看,部分学生懂得感恩,有礼貌,抱怨少了,这些都是感受到的变化,对有部分的同学是有触动的,总体来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专题讲座对学生的意识、态度、心态、能力有很大培养意义的课程,对每个年级的学生的收获可能都会不一样,因人而异,相对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说,从中得到的收获可能更多,高三大部分师生听后表示收益不大。一、目标期望和目标定位对学生行为态度的影响讲座内容涉及信念、自信、态度、习惯等内容,其产生的作用是一个隐形的过程, 如何评价效果,不能像其他学科,可以采取考试或考查来说教育效果,这也决定讲座的效果不是简单几句话或写在纸上、短时间就能取得的成果,它需要的是时间积累,因为好的习惯、好的态度、好的氛围是长期积累。尤其对高三的学生来说,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高考上,其他都不重要,可能也不想去做,这样的课程可能会导致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对大部分师生起不到多大作用。很多老师和学生(尤其是高三的学师生)抱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抱着听专家的讲座, 成绩可以提升,认为短时间内可以提高多少分,或者达到自已想要的局面,抱着很高的期望来,但是好像几天的讲座下来,成绩也上不去,对讲座的期望值下降,学生行为态度也会由开始的热血沸腾慢慢消退,殊不知一种氛围、一种习惯、一种态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同样这些氛围、习惯、态度也会潜移默化到学习,带动学习的。高一反馈回来的效果会好,离高考有一段时间,更有精力时间去接受一系列的培训和行动,只要学生自愿认真的去参与,那么就可以从中得到收获,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存在,相同的暗示条件下,每个人接受暗示后的感受表现有明显的不同。暗示性较高的学生接受的东西就会多些,讲座对这类学生变化较大。在正常人群里,大约有 20%~ 30 %的人容易受别人暗示。二、考核制度对学生行为态度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升学的压力,这使得学校目标定位在考试成绩上,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高考的升学率影响学校口碑的传播,一个学生的能力如何,表现怎么,没有人会管,只要考上大学,才能得到家长和学生的肯定,学校才能得以生存。这些理由,使得学校对一线教师的考核以教学成绩为主要内容,使得一线教师把重心放在了教学课程上,忽视了以“关心学生人格完善,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这样让学生也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意识:“除了主课,其他都无所谓”。这样引起教师、学生对心理知识,其他生活常识不太重视,对学生成长与成才、学业与情感、校园与社会、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事件和矛盾这些经常遇到的问题,没有花足够的精力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应对能力,师生的共同目标:把成绩搞上去,对师生起不到全面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三、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行为态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讲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