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道德教育名词解释.doc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道德教育名词解释

  摘要道德教育要讲究效益、效果、效率。不过中国的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却不理想,它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不到位,德育目标的实现不显著,德育过程中对经济性的考虑缺失。所以,对道德教育进行反思,使道德教育走出实效性低下的困境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道德教育实效性反思
  道德教育在中国含有上千年的历史,能够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道德伦理的教育。根据发展的看法来看,如此长的道德教育的历史本能够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而又充满趣味的道德教育方法。不过,从目前大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评价上来看,这一设想只能是设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低下成为目前道德教育的最大困境,大家对道德教育的反思也越来越多。道德教育在人的德性教化上的乏力要求研究者必需从整体上反思道德教育,以期找到突破道德教育困境的路径。
  一、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有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叙述并不多见,从笔者现在掌握的文件来看,多数叙述是直接就道德教育实效性展开叙述,而对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和所包含的内容不加叙述。而且相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文章多把道德教育实效性视为道德教育的最终效果来看待,叙述的也多是现在的道德教育效果不尽理想这一个方面。
  杜时忠教授首次对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内涵进行了界说,从“有效益、有效果、有效率”三个方面来了解道德教育实效性。“有效益是指德育目标必需符合主体的真实需要”,“有效果是指德育活动的结果必需符合德育目标、目标”,“有效率是指德育活动过程的投入必需符合德育目标及目标得以实现所内在要求的最经济的投入”。1本文对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叙述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的。
  二、道德教育实效性的考察
  1.效益:道德教育是否符合了主体的需要
  审阅以往和目前的道德教育,我们能够显著地发觉道德教育并没有尊重教育对象的需要和主体性的发挥。道德教育对主体需要的偏离表现在德育内容对日常生活的关照不足、德育方法对德育对象的照料不够、德育目标对个体需要的满足不强。
  德育内容对日常生活的关照不足。德育内容是道德教育的载体,德育对象经过对德育内容的掌握从而促进本身知情意行的发展。不过,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总是青睐于那些理想化的人物和圣人化的模范。殊不知,这些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几率很低,她们大多发生在很态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是一个凡人的道德,一个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一个底线道德。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价值观多元的改变,德育内容也需要做出改变。一元化、单一化的道德教条需要做出改变,“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等德育内容需要做出调适。不过,德育内容还在一味地固守这些远离现实生活的教条,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践行。“我们的德育过于强调对学生发展的理想预设,将学校教育和社会完全脱节,一味进行标准性的非功利的理想教育,对学生提出部分大而空的人生教条,根本不重视这些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无菌’的德育气氛,学生踏入社会极难适应社会的多种‘病菌’,最终只能被这些‘病菌’慢慢地侵蚀掉,那些规范也只能变成僵化的教条没有任何作用。”2能够说,它将少数人能达成的水平作为多数人道德发展的要求3,日常的生活被抽象化的道德教条架空了。
  德育方法对德育对象的照料不够。德育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她们有很强的好奇心,碰到问题喜爱

道德教育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业精于勤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1-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