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膜性肠炎
整理ppt
1
定义
假膜性肠炎(pseudome mbranous colitis,PMC)又称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手术后肠炎、抗生素肠炎、抗生素诱发的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等。
整理ppt
2
危险因素
PMC常发生于大手术后及一引起危重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
使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口服洁霉素后,促使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异常繁殖,产生霉素而引起肠道粘膜急性休克性炎症,在坏死的粘膜上形成假膜。
整理ppt
3
历史回顾
1893年报道1例胃空肠吻合术后第10天开始腹泻,第15天死亡,尸解发现有“白喉样肠炎”,可能是文献中第1例假膜性肠炎病例。
50年代,认为伪膜性肠炎是抗生素治疗的一个并发症,因为任何抗生素均有引起本病的可能,而四环素和洁霉素被认为是最受牵连的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则被认为是伪膜性肠炎的病原菌。
70年代,注意到洁霉素、氯洁霉素与伪膜性肠炎的发病关系。
1977年,难辨厌氧梭状芽胞杆菌被证实为抗生素诱发性结肠炎即伪膜性肠炎的主要病原菌,牵连的抗生素相当广泛,以氯洁霉素、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最为可疑(伪膜性肠炎只是描写病变形成及部位的名称)。
近年来,随着难辨菌及其霉素实验室检查方法的采用,以及纤维结肠镜的广泛应用,才对本病有了全面的认识。
整理ppt
4
病因
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发生于应用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强力霉素、氨苄青霉素、林可霉素等广谱抗生素以后。
据Swarlzherg报告,1000例氯林可霉素治疗的感染患者中,伪膜性肠炎发生率为2%~10%。
儿童应用氯洁霉素治疗很少发生腹泻。据对1484例儿科患者作前瞻性分析仅有38例(%)发生腹泻,腹泻常在停药后3~8天内即止,导致伪膜性肠炎者甚少。
整理ppt
5
病因
过去,由于在本病患者的粪便和伪膜中发现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曾一度认为本病系广谱抗生素所造成的肠道菌群失调,是金葡萄性肠炎的一种类型。
目前认为,伪膜性小肠结肠炎与金葡萄性肠道感染是两种不同的疾病。而在伪膜性肠炎中,金葡萄仅是一种伴随菌,并不起致病作用。
整理ppt
6
病因
1977年Larson等报道一个应用青霉素而产生伪膜性肠炎的12岁女孩患者,其大便滤液对组织培养发生细胞毒性作用,甚至在稀释度很高时仍有这种毒性作用。
此后,在另外5个伪膜性肠炎患者的4个中观察到类似情况。而且1患者的大便滤液对实验动物可造成类似病变。
由此认为,本病是由一种霉素所致,嗣后更证实了这种霉素能被抗污泥梭状芽胞杆菌的抗霉素所中和,而其他抗霉素则无此作用。然而污泥梭状芽胞杆菌对人类从不产生胃肠道疾病,难以将此菌作为本病的致病原因。
整理ppt
7
病因
近年来,一些学者从本病患者的大便中分离到另一种梭状芽胞杆菌一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tium difficile),并证实其能产生一种可使肠粘膜坏死的外霉素,这种霉素可使动物致病,并在污泥梭状芽胞杆菌的霉素中有交叉反应,故能被它的抗霉素所中和。
广谱抗生素,特别是氯洁霉素等的应用抑制了正常的肠道菌群,不知道什么原因,抗生素的应用可使梭状芽胞杆菌逃逊抑制,反而促进其裂殖和合成致病;
相反,万古霉素和不吸收的磺胺类药能有效地抑制梭状芽胞杆菌。动物实验应用万古霉素可预防或治疗洁霉素和氯洁霉素所致的伪膜性肠炎,这更证明了难辨菌所产生的霉素可能是本病的真正致病因素。
整理ppt
8
病因
但另一方面,伪膜性肠炎还可发生于从未用过抗生素的患者,因机体的免疫一抗病机能低下,如肠道缺血、肠道菌群失调或术后及肠梗阻、白血病、糖尿病、慢性肺心病的患者,抵抗力下降使细菌易于繁殖生长并产生霉素而致病。
也有人认为与肠道局部的Schwartzman反应有关,病变可发生于肠道的任何部位,以结肠和小肠炎主,病变广泛而严重,呈节段性同时受累。由于细菌霉素在肠粘膜上产生局部反应造成小血管内凝血、血栓形成、血管壁坏死,从而导致肠粘膜的缺乏性损害。
外霉素还刺激粘膜上皮细胞的CAMP系统而使水钠分泌增加,加重腹泻。霉素刺激粘膜分泌增加,混同炎性细胞、粘蛋白及纤维素等形成伪膜。
整理ppt
9
病因
大手术后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时,可能使机体的免疫一抗病机能低下,肠道瘀血或缺血、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有利于难辨菌的繁殖而致病。
手术后发生本病时,肠腔内的气体还能进入肠壁,而使病变加重。
整理ppt
10
伪膜性肠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