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苏轼10 ·苏轼之死...
【百家讲坛】 苏轼10 ·苏轼之死
百家讲坛 2009-09-29 20:54 阅读17 评论0
苏轼身为皇帝的老师,为什么会遭遇一贬再贬的尴尬境地?这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历史的巧合?苏轼能否逃出这场非同寻常的政治迫害?他最后的死亡又是否与此有关系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走近大文学家苏轼,继续讲述他人生历程的最后篇章.
在前面的节目中,康震老师讲到,苏轼为了避开朝廷里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主动请求到地方去工作。在地方上任职,虽然不如在朝廷那么风光,但却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老百姓办点儿实事。可是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正当苏轼在他的第四个知州――定州知州任上准备要大干一番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变故突然降临,那么,这会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它的意外到来会改变苏轼的人生命运吗?苏轼最终的死亡与此有关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走近苏轼,精彩讲述苏轼人生历程的最后篇章。系列节目《苏轼》第十集《苏轼之死》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
苏轼为了躲避朝廷里边的是是非非和政治上的纠纷,他主动地要求到地方上去工作。可是我们说了,是祸你就躲不过,别说你躲到地方上,你就是躲到天涯海角,麻烦还会来找你。这个麻烦是什么呢?因为到了宋哲宗的元佑七年前后,一直主持朝政的高太后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而宋哲宗已经到了十八岁可以亲政的年龄。宋哲宗这个人心胸非常狭窄。有一次,宋哲宗也在场,这个老太后就给其他几个大臣说,说你看我现在身体病成这个样子,往后的朝政该怎么办呢?她这一问以后,大臣们还没来得及应对,原来一直很沉默的、坐在一旁的,从来也不发言的十八岁的宋哲宗突然说了一句话,说这有什么难办的?朝廷有的是规矩,规矩上说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这弄得周围的人大吃一惊,下朝了以后,几个大臣在一起商量,说这下麻烦了,咱们这几个人,肯定是把皇上得罪了,将来肯定没有好果子吃。所以宋哲宗他是这么一个人,不是说他自己真的凡事都要请娘娘定夺,他自己心里有主意,但是他当时小,权力都在高太后手里,他没法说。所以随着高太后的病情逐渐加重,政局的转换和动荡的这种气氛 、这种气息早就表现出来了。到了元佑八年的九月三日,高太后去世了。九月四日,哲宗就下令要恢复几个与新党人物关系特别密切的宦官的职务,虽然由于宰相的反对,没有能够实现,但是这已经传达出了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我们前面都讲过,苏轼是这个小皇帝的老师,按道理说你是他的老师,你不应该有什么担心的,但是苏轼也深知其人,所以早早地就把自己打发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他自己要求外任,当时他担任的是个什么职务呢?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的身份,充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知定州军州事。定州就是现在河北省的定县。这一大串的名字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他以一个很高的三品的身份,出任河北西路的总管,兼定州市的市长。可是我们刚才说了,是祸躲不过,到了元佑九年四月十二日,宋哲宗就把年号给改了,他改年号――古代的皇帝改年号都是有说法的,他改成什么呢?改成“绍圣”。绍圣的年号是什么呢?就是要继承父亲改革的遗志,将革新变法的大业进行到底。这小皇上亮出底牌了,那么亮出底牌之后紧接着就是人事调整。当时在台上的旧党的宰相全部都被罢免,任命了当时新党的代表人物叫章敦为宰相。从绍圣元年到绍圣四年这几年的时间里边,象司马光这样一批已经去世了的,原来旧党的领袖人物,他们的官职都被追夺了,他们的墓碑都被铲了。活着的高级官员通通地都被贬了。在这种形势下,苏轼的命运,不用想象你就能看得到。
画外音:
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高太后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她慧眼识才,把苏轼兄弟推上了他们政治生命的最高峰。可是随着高太后的去世,宋哲宗的亲政,一大批以前遭到罢黜和迫害的新党人物重新被重用,于是,这些新党人物对旧党人物的报复行动也开始全面启动和升级。而作为旧党重量级人物的苏轼,会逃过这一劫吗?他会面临怎样不可预知的人生命运呢?
康震: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呢?在元佑九年的闰四月三日,第一道诏命下达,他被取消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撤销了定州知州任的职务,以左朝奉郎的身份任英州知州正六品,英州在现在广东的英德。没过多久,第二道诏命下达,以左承议郎的身份任英州知州,成了什么呢?正六品下,又降了一等。当时的苏轼啊,已经六十岁了,要从河北的定县赶往遥远的广东的英德,这还没有算完。第三道诏命紧接着下达,说:合叙复日未得与叙复,仍知英州。这句话的意思,你还做英州的知州,可有一样,按照宋朝的规定,官员任职到一定年限的时候,按规律、按规定,有自然升迁,取消你这个资格,你永远不
【百家讲坛】苏轼10苏轼之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