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强都在冥想,你呢?
苹果公司前CEO乔布斯在房间里冥想
古老又神秘的精神修行方式——冥想,正在悄然席卷商业界,改变企业家的心智模式,并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来源。
在金融中心华尔街,管理千亿资产的投资精英们修习冥想,在大市的跌宕起伏中摒弃杂念、保持超然平静。高盛集团聘任了专业的冥想教练来帮助员工练习。对冲基金巨头雷伊·达里奥坚持冥想已经40多年,他说:“冥想是帮助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在创业之都硅谷,冥想受到众多创业者和工程师的广泛关注。谷歌为上千名员工开设正念冥想培训,并启动了静默的“觉知午餐”活动。为方便员工进行行走冥想,这家搜索巨人还修建了步行迷宫。
在世界500强企业,通用磨坊、宝洁、塔基特、亿贝等为员工提供了静心冥想的硬件设施。比尔·福特(福特汽车)、瑞克·葛因斯(特百惠)等CEO对冥想大力推崇。
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最近三年,冥想都被纳入讨论主题。世界政府首脑和商业领袖热烈讨论,甚至现场练习。
在教育界,哈佛商学院在领导力课程中加入正念练习的内容;西点军校,这个培育世界500强CEO最多的地方,将冥想设为专门的课程;在美国的一些小学,学生们每天两次在一起打坐冥想。
……
为什么世界500强、华尔街、硅谷、教育界都开始推广冥想?冥想到底是什么?能给企业和员工带来什么?该如何练习?冥想修什么
冥想起源于东方古老智慧,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冥想(meditation)与医药(medicine)取自同样的英文词根,意指治疗。在巴利文中,冥想是“心灵的培育”,强调依靠精神训练制服心灵,使心得以净化。
根据注意力指向的不同,国际上普遍将冥想分为两大类:正念(mindfulness)和聚焦式(concentrativeattention)。正念式冥想要求冥想时有意识地将注意力维持在当前内在,并对任何升起的念头和感受都以知晓、接受的立场来体验,不作任何判断;聚焦式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单一的特定活动上,如观察蜡烛、重复词语、想象图像等,而摒弃其他的想法和感受干扰。在实践中,冥想的种类很多(如Samadhi、vipassana、shikantaza等),但基本都是处于上述注意力开放和聚焦两级之间。
上世纪六十年代,冥想开始进入西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视野。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的乔·卡巴金教授不仅亲身体验,而且用这一方法协助病人处理疼痛、压力和疾病,在七十年代末期开创了正念减压疗法(MBSR)。MBSR剥离了原本的宗教元素,成为了认知心理学的治疗手段,宣告了冥想的科学性与普世性。在主流医护界和心理治疗领域,正念认知疗法、正念复发预防、正念心理健康训练、接纳与承诺疗法等被广泛运用。
不少人对冥想存在刻板印象,然而,“冥想不是为了求得特殊的开悟境界,不是企图达成有别于当下的超常意识状态,不是为了规避当下的情绪活动,也不是为了通过专注禅定而培养神通能力。”冥想仅仅是如实地了解自身内在,面对生命的真相。在《禅者的初心》和《平常心禅》中,都强调冥想者应该始终保持一颗初心。冥想为何兴起
商业车轮高速飞驰,物质极致发展。企业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群体性心理压力与冲突难以避免,精神迷茫与惶惑也不期而至。商业和科技狂飙式的发展之后,人类社会会渐渐回归,发现心灵的力量,由物质领域转向精神领域探索。这是一种前瞻的、必然的转向。
世界500强都在冥想,你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