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同耍孩儿 大同地方戏曲奇葩“耍孩儿”.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大同耍孩儿_大同地方戏曲奇葩“耍孩儿”.doc大同耍孩儿_大同地方戏曲奇葩“耍孩儿”
大同地方戏“耍孩儿”是一个具有古老性和独特性的剧种。它的戏曲史学研究价值和地方文化研究价值极高。2004年4月13日。被文化部列入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单位之一;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2月28日,大同市耍孩儿剧团的王斌祥、薛瑞红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对于研究、保护和发展耍孩儿这一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戏剧(戏曲)形成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宋元时期,关于大同地区的戏剧(戏曲)演出活动没有史料记载,只在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中记载了大同籍杂剧作家吴昌龄的创作情况,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品评他的剧作,称之“庭草交翠”。明代,大同地区的戏剧(戏曲)演出活动极为兴盛,有明代沈德符的《野获编》卷二十四记载为证“大同府为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封国,又纳中山王徐达之女为妃,于太宗为僚婿。当时事力繁盛,又在极边,与燕、辽二国鼎峙,故蓄乐户较他藩多数倍。今已渐衰落,在花籍者尚二千人。歌舞管弦昼夜不绝。今京师城内外。不隶三院者,大抵皆大同籍中溢出流寓。宋所谓路歧散乐是也”。清代,各种地方戏纷纷崛起,大同地区的戏剧(戏曲)演出活动也丰富多彩。从当地流传的戏剧谚语“弦、罗、赛、梆,敬神相当;秧歌、耍孩,敬神不来”就不难看出清代大同地方剧种的繁多。民国时期。大同地区的戏剧(戏曲)演出活动进一步发展,如民国初年,由曹二等人开设的大同第一个营业性剧院“天庆茶园”在大同鼓楼西街开业。长期流传于大同地区的地方戏有“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耍孩儿”、“弦子腔”、“二人台”、“罗罗腔”、“赛戏”、“秧歌”等剧种,改革开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戏剧(戏曲)被新的文化娱乐样式取代后,渐趋衰落,有些剧种甚至绝迹。这种情况引起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者的重视,大家共同认为应设法留存本民族本土性的独特文化记忆。“耍孩儿”就是其中之一。一、耍孩儿剧种的形成耍孩儿剧种的形成,在当地民间有多种说法:其一,汉代王昭君出塞和亲,走到雁门关外,回望中原,洒泪拜别送行的亲人,不免呜呜咽咽、哀痛欲绝,后人依据她的哭腔,模仿出这种悲切如泣的耍孩儿调;其二,唐玄宗的太子出生后啼哭不止,明皇命梨园弟子唱曲以取乐于太子,各种演唱都不奏效,只有艺人用后嗓子咳的[平曲子]止了太子的哭声,明皇当即称此为[耍孩儿],后来民间艺人用此演出故事。遂成耍孩儿戏;其三,耍孩儿戏的唱法很独特,是用后嗓子往出“咳”,主要依靠喉咙发音,前面冠以“耍”字。是当地群众习惯叫法,因此当地群众称此剧种为“耍咳儿”或“耍喉儿”,后来演化为“耍孩儿”。近年来。许多戏曲工作者利用不同的方法对耍孩儿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又得出多种观点:耍孩儿来自于明清俗曲;“耍孩儿”是梵文“魔合罗”的音译,故耍孩儿源于佛教;耍孩儿脱胎于山东的丝弦;耍孩儿是对晋北妇女哭声的模仿……等等。我认为,如果从耍孩儿的词曲结构、音乐特色、唱腔唱法、地方风情等几个方面考察,它可以溯源到金元时期的北曲曲牌[般涉调・耍孩儿]。因为耍孩儿的音乐属于曲牌体,唱腔高亢激昂,伴奏有板胡、二胡、三弦等弦索乐器,剧目表演非常生活化,这些特点与北曲非常相似。根据我国地方戏多由地方民间小调发展而来的规律,耍孩儿

大同耍孩儿 大同地方戏曲奇葩“耍孩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yx110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