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00103专家称曹魏时代薄葬制度成确认曹操墓重要线索.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专家称曹魏时代薄葬制度成确认曹操墓重要线索
2010年01月03日18:22新华网我要评论(6)
字号:T|T
新华网郑州1月3日电(记者李亚楠)岁末年初,“曹操墓的发现”成为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同“曹操墓”一起“走红”的还有“薄葬”一词。
以往,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帝王陵墓都是外观宏伟气派,里面珍宝无数,而这次发掘的“曹操高陵”却让人们了解到,早在1700多年前,就已经有帝王体现“薄葬”理念。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薄葬”制度是判定安阳西高穴墓是否为“曹操高陵”的重要线索之一,“不封不树”“出土器物小”“没有壁画”等“薄葬”制度的特征,也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确认其为“曹操高陵”的重要证据。
那么,“薄葬”制度的来龙去脉如何?曾经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东周秦汉陵寝制度研究”的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韩国河说,东汉末年,薄葬渐渐兴起,曹操则公开提出“禁厚葬”“禁立碑”,他开启的这股薄葬之风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
然而,在曹操之前的秦汉时期,却是厚葬盛行,史书记载两汉时期“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秦始皇陵和汉武帝茂陵更是帝王豪华陵墓的代表之作,不过帝陵葬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变迁。
韩国河说,从西汉到东汉的帝陵葬制,就有明显的不同,西汉帝陵一般有4条墓道,到东汉时期就变为一条墓道;西汉的封土堆多为覆斗形,东汉多为圆形;西汉墓的材质以木为主,东汉以石材为主,规格高的墓里常有大块方砖铺地,高陵里的铺地砖边长也达到90厘米;西汉墓多有大批随葬品,东汉时,就逐渐由随葬品变为了“明器”。
到了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国力空虚,薄葬渐渐兴起,至曹魏建国,遂将“薄葬”作为载,曹操生前曾下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死前又遗嘱“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丕子承父制,丧事亦从俭,其所作《终制》说:“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圆邑,通神道。”
韩国河说,正是受曹氏父子薄葬的影响和约束,后代君主以及曹魏皇室、官员大都实行薄葬,其影响一直到两晋时期。
对于曹魏时兴起薄葬的原因,韩国河做了如下解释,一是由于当时天下大乱,经济凋敝,并无

100103专家称曹魏时代薄葬制度成确认曹操墓重要线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