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简介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是普通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是灌溉水源、舟楫之利、浣衣淘米至爱情的原生地。长城是一尊精神的雕塑, 而大运河则是一派灵动的生活, 是实实在在的滋润。大运河显示出来的宽厚、责任、爱和奉献的美丽,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我们深情地称大运河为母亲河。这透明、悠长而灵性的生命水, 串联起繁华与生机, 创造了静寂与平和, 荡漾着激情与欢畅, 记载下苦难和沧桑, 这条河流,是一代代中国人情感的归宿。大运河路线图大运河, 这条古老的运河深藏着中国巨大繁荣的神秘信息,埋藏着中国和世界文明沟通的奇妙代码。逐水而居,随运河形成居民、集市、城市, 继而形成运河文化、运河经济、运河民俗, 一部水上文明史就此打开。正是因为有运河的水, 才催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系列的经济繁华、城市发展和文化辉煌,催生了人文精神的延展和升华。“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对运河的诗论,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 大运河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沧桑风雨, 目前在航运、水利等方面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运输线,更是一条文化带和遗产长廊。大运河串起了一系列明星般的古城: 南北两端是北京和杭州;沿线是:苏州、镇江、扬州。淮安、徐州、济宁、聊城, 临清、天津等。除了文化名城, 大运河更汇聚了中华文化顶尖级的东西: 衣被天下的丝绸、名闻遐迩的陶瓷、香飘万里的茶叶……四大文学名著三、红楼梦亦都诞生于运河沿线。济宁运河段运河两岸的自然景观也十分精彩, 苏北和鲁南地区运河沿线的景观尤其值得观赏。仅说出一些湖泊的名字, 就足以令人向往了: 扬州的瘦西湖、宝应的高邮湖、淮安的洪泽湖、宿迁的骆马湖、济宁附近的南四湖、粱山旁的东平湖。运河两岸湖光潋滟, 桃红柳绿, 菜花金黄, 船行其中, 如入画屏。一、京杭大运河来历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 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1794 公里。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 10 倍多, 巴拿马运河的 22倍, 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 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 闻名于全世界。从公元前 486 年始凿, 至公元 1293 年全线通航, 前后共持续了 1779 年。在漫长的岁月里, 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苏州段运河京杭大运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 1 )通惠河;( 2 )北运河;( 3) 南运河;( 4 )鲁运河;( 5 )中运河;( 6 )里运河;( 7) 江南运河。京杭大运可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清朝末年, 自京汉、津浦等铁路修建以后, 清朝政府不关心运河的命运, 任其荒废。运河河道越来越窄, 最窄处不足 10 米,运输能力大减,不少河段不能通航。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已淤成平地; 即使水量较大, 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内河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新中国成立后, 制定了改造大运河的计划, 对运河很多区段进行了疏浚、扩展, 沿河建设了不少航闸, 两岸改建和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目前,大运河全程虽不能通航,但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 1100 公里,对分担津浦铁路的货流, 特别是承担煤炭、建材、盐、日用工业品、粮、油和其他农副产品的中短途运输任务, 对发展地区经济, 加强南北交流,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天, 大运河将作为南水北调的主要路径,古老的大运河必将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二、流动的文化长廊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在 2000 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运河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留下了无数令后人感慨不已的文化遗迹。古运河研究学者夏刚草这样形容道: “运河沿岸的古墩、古庙、古塔、古桥、老街、老店、老厂、老窑以及街市的繁华景象、市民的生活习俗, 犹如《清明上河图》的长幅画卷展示在人们面前。”高旻寺的天中塔,高 86 米,登临其上可眺望江南镇江的金山、焦山、北固山浙江籍教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则指出, 运河是南北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纽带, 与众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信仰、思潮、重要文学艺术作品、民俗传统有着直接而具体的联系。明朝时, 朝鲜人崔溥被风浪打到浙江台州府洋面, 登陆后沿大运河北上回录了南北妇女服饰文化在河北沧州交流的现象。崔溥所著的《漂海录》说: 江南“妇女所服皆左衽”,“自沧州以北, 女服之衽或左或右, 至通州以后皆右衽”。如果没有崔溥的记录, 今天我们可能已难以获悉这段南北妇女服饰
京杭大运河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